法智庫:供電成國安弱點 臺灣須強化能源自主與電網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0月刊物登出「臺灣能源供給」的研究報告,指出若共軍封鎖,能源恐因仰賴進口、儲量有限等問題成爲國安致命傷。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0月刊物登出「臺灣能源供給」的研究報告,指出若共軍封鎖,能源恐因仰賴進口、儲量有限等問題成爲國安致命傷。報告強調,爲減少威脅,提升能源自主與電網安全刻不容緩。
智庫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臺灣能源供給:國家安全的致命弱點」研究報告由法籍駐臺記者西摩爾(Adrien Simorre)執筆,基於公開資料,及今年5月至7月間與產業、專家及政治人物訪談所撰寫。
他在逾40頁的研究中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張馳今年5月賴清德總統就職後軍演時曾表示,中共意圖在「經濟上封鎖臺灣」,目標之一便是「阻斷臺灣能源進口的生命線」。
自2022年美國時任衆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Pelosi)訪臺後起,共軍便把封控臺灣主要港口,阻斷進口和支援作爲模擬目標,也使臺灣開始測試並強化自身的堅守能力。
研究表示,臺灣作爲海島,電力系統爲封閉式,且集中於西側。儘管執政黨以2025非核家園爲目標,且近年來再生能源快速發展,但臺灣能源仍大量倚重天然氣與燃煤的化石燃料。
臺灣96%能源透過進口,若面臨禁運或海運受阻,臺灣將極度脆弱。「在區域緊張脈絡下,能源供應成了臺灣國安致命傷」。
除了依賴進口,報告還指出臺灣能源的幾大弱點。首先,是化石燃料的儲存容量在地狹人稠的臺灣也十分有限。
目前經濟部規定,液態天然氣(LNG)安全存量天數不得低於8天。燃煤則因較易保存的特性而有約42天的用量儲存。當然軍隊有自己的石油與燃料戰略儲槽,儲量則是國安機密。
再者,則是天然氣與石油儲槽主要都集中於臺灣西部,電廠以及供電網絡也是,這增加了能源系統更容易暴露在砲擊等軍事攻擊之下。
臺灣政府已意識能源供給爲國安議題,正努力強化能源獨立,包括鼓勵再生能源發展、多角化化石能源供應管道、增加燃料存量以及強化輸送網安全。
研究強調,面對共軍威脅與可能的封鎖戰略,臺灣提升「能源自主」與「電網安全」刻不容緩。
首先是提高發電量。臺灣鼓勵發展再生能源。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表示,「戰爭期間,再生能源能滿足基本電力需求…若配電網遭破壞,火力發電廠便不能再傳輸電力。但再生能源的能量來源去中心化,較不會受到衝擊」。
然報告指出,政府設下的再生能源標準並未達成。2024年7月,再生能源佔臺灣總能源的11%,不及之前爲2025年設下的20%門檻。根據立法院一份報告,20%的目標已被推遲至2026年底,追趕再生能源落後進度可謂燃眉之急。
而核能發電在臺灣更是辯論中心。全臺僅存的核三廠是否退役、延役,都成了立法院攻防戰焦點。報告指出,在綠電考量與戰爭風險陰影下,即使連提出非核家園的民進黨政治人物都開始假設,若能解決核廢等問題,核能似乎可重回選項。
再者,是強化供應安全與增加儲量,包括增加新的天然氣接收站、增加再氣化設施容量以及既有接收站儲量。
臺灣擴展不同液態天然氣進口國與供應路線,減少對特定國家、區域依賴,澳洲和美國就受益於該戰略。一是因爲兩國本是臺灣盟友,二是因爲兩國路線能突破中國影響區域。
另外,臺灣目前也依賴外國船艦運送進口燃料。有鑑於此,臺灣自2021年起鼓勵航商建造液化天然氣載運船,陽明海運在內的企業也開始打造能源運輸船;中油也啓動相關計劃。打造國輪運送能減低因禁運而起的供應中斷風險,戰爭時期船艦都可被國家徵用。
最後,是強化電網的安全與韌性。智庫文章指出,政府近年開始在關鍵設施導入雙備援系統概念,同時強化人員檢查、滲透偵測與資訊安全。
今年4月保二總隊擴編轉型,主責守護全臺電廠、天然氣廠、科學產業園區等48處關鍵設施。
臺電近年來也採取多項措施增強防護,如優化對無人機入侵的反應程序等。此外臺電去年也編列臺幣334億,啓動爲期5年的「配電系統升級計劃」。
研究引用天下雜誌的數據,指出臺灣配電網事故已從2013年的每年2萬起,減少至2023年的每年6000起,但該雜誌民調也指出,7成民衆認爲臺灣有缺電風險。
報告結尾寫道,「因此,我們可預期,北京及其盟友將繼續利用臺灣能源系統的弱點作爲施壓的首要手段。作爲反應,臺灣政府應更明確地承擔起能源政策中的國家安全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