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12年前周克華被擊斃時的報紙,纔看懂《我是刑警》的良苦用心
一位持槍搶劫銀行的死刑犯,在被捕前夕,一個人去看了《聽風者》這部電影。
他究竟是意欲何爲?難道是爲了學習這部電影中的反偵察技巧來躲避警方的抓捕嗎?
這位搶劫犯不是別人,正是周克華。
我們看到他12年前被擊斃時的報紙,或許才能明白電視劇《我是刑警》對這一案件的描述有多麼準確。
《我是刑警》是一部以刑警視角演繹如何抓捕犯罪嫌疑人的電視劇。
當時一經播出就獲得了巨大的反響,因爲在當時的觀衆看來,這種類型的電視劇是非常新奇的。
在那個網絡不如現在發達的時代。
大家瞭解社會上各種事件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報紙,而非電視劇。
而電視劇的好處在於能夠讓我們迅速瞭解整件事的脈絡。
那麼,先來看看當年周克華搶劫案的具體情形。
當年在重慶的一家銀行前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持槍搶劫案件。
一名中年男子拿着一把手槍,在銀行門口實施搶劫。
搶劫之後開了幾槍,隨後在混亂之中趁亂逃跑。
導致銀行一死兩傷的悲劇發生,這件事一經披露就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熱議。
因爲沒有人會想到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有人有這麼大的膽量在大馬路上公然闖進銀行搶劫。
如果這件事得不到處理,那麼重慶人民將會人心惶惶。
沒有人願意每日都生活在無窮無盡的威脅之下。
於是警方立即展開了對周克華的追捕,甚至對他發佈了A級通緝令。
派出了專家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最終周克華被抓捕歸案。
值得一提的是,他當年被追捕歸案時,因爲拒捕直接被警方擊斃。
當初的報紙上對他也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描述,因爲他的相關犯罪事實得到了警方很細緻的講解。
大家也就能夠更加明白這罪犯平日裡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周克華並不止實施過這麼一次犯罪,他每次犯罪之前都會進行踩點。
並且對周邊地區也必須瞭如指掌。
他曾經在銀行門口動手了幾個月,觀察來來往往的人羣、車輛。
甚至確定了在某個時間段他的防衛力量最爲鬆懈。
這才決定下手搶銀行。很多網友都感慨,周克華有這樣的心思和膽量。
爲什麼就是不肯去找一個正經的工作,偏要做這些違法亂紀的事呢。
甚至他對於現代化的偵查措施也有防護手段,他很喜歡上網,但每次上網後都會清理痕跡。
他平時抽的煙也必須是裝在口袋裡,等回家再找地方銷燬。
有一次警方抓捕他的時候,他無處可逃躲進了深山。
所有人都認爲他躲在裡面不用過多久就會出來。
因此警方在深山的入口嚴守了幾個月,但絲毫沒有見到周克華的影子。
原來周克華是找到了離開這深山老林的另一條路。
但那是條人跡罕至的小路,他在裡面的一處墓地待了幾個月。
從南京一路走路回了重慶,這其中他甚至走破了三雙鞋。
這樣一個兇狠有毅力的罪犯,讓大家都對他狡詐和謹慎有了更新的認知。
在大街上有好幾次警方都找到了他的痕跡,但他的反偵察意識非常強。
他一旦發現附近有人在看着他,就會立刻轉變方向躲入人羣中。
不過幾經波折,幸好警方還是將他抓捕歸案。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報紙也披露了,他死之前還曾經一個人去看《聽風者》和《太空一號》這兩部電影。
這無疑讓觀衆們都好奇,這犯罪人難道是想看這兩部電影來學習其中的反偵察細節嗎?
這無疑是有些天方夜譚的,因爲在這種電影當中,反偵查技術當然是有。
但如果就此想要爐火純青,那就算是天才也辦不到。
而對於這些細節,在十幾年前的報紙中披露過的。
在電視劇《我是刑警》中全部都一一還原了出來。
包括周克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舉動,還有犯罪時候的各種細節。
狡猾如狐的特點都被演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這背後無疑是有着演員一日復一日的自我磨練,並且盡全力打磨演技的結果。
甚至這部劇敬業到了什麼程度,就連最後在報紙上刊登的周克華因爲拒捕被擊斃的照片。
這部電視劇也是力求1:1的還原,就比如他的姿勢是頭朝下,然後頭旁邊有血漬的表現。
這種1:1還原的場景都是非常考驗演員本身的戲劇功底的,更別說他本身還是一場武鬥戲。
就算有軟墊墊着,演員倒下去的時候可是真摔。
也正是演員的這種盡心盡力的表現,還有背後導演組和道具組全力的配合。
這才向觀衆們呈現了一個完整並且細節拉滿的犯罪現場,不得不說這真是誠意滿滿了。
相比於今天的很多電視劇來說。
這部小製作的電視劇,反而給我們了更多震撼。
它無疑展現出了當代刑警,在面對犯罪團伙案件時,展現出的不畏困難,一心爲民的風範。
很多這一次案件當中的細節都是製作組去找到當年的民警去了解的。
並且據他們的回憶來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犯罪過程。
這就是一個製作人的自我修養。
而從這部電視劇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製作組是真的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刑警來製作的。
結語
全程都是緊鑼密鼓的各種線索追蹤,從犯罪角度的剖析。
再到後來關於嫌疑人心理的描繪都力求入木三分,這部電視劇風格硬朗。
可以說是一部真正的純粹刑偵電視劇。
而這部電視劇無疑給當今疲軟的刑偵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告訴了市場一個道理:只要是用心製作並且劇情良好,注意引起到位的電視劇。
無論怎麼樣觀衆是會買賬的;反而如果一味追求流量,觀衆就會棄之如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