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政策確實變了,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纔是真相

房地產政策最近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大多數人的理解都是錯的。

最近自然資源部發布了重磅文件《關於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應有關工作的通知》。

文件很繁雜,但核心就兩點:

1)新房庫存去化週期超過36個月的城市,地方政府必須暫停賣地,直到降低到36個月以下;

2)新房去化週期在18-36個月的城市,地方政府嚴格限制賣地,賣掉多少房子,才能賣多少的地;

具體政策很多文章已經詳細地解讀過了,我今天着重來講講這件事後續的影響和房地產整體市場的調控思路。

我在今年兩會後就發文章說過,今年仍然會是房地產救市大年,但不同於過去的做法,現在的救市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

從去年2023年房地產救市開始,政府的主要手段是:需求端發力。

不管是房票機制、城中村改造、放鬆限購限售、放鬆社保、商品房以舊換新,無一例外,這些都是從需求端發力,寄希望於通過改善型需求的入市帶來房地產整體的回暖。

這樣有什麼好處,很明顯,就是隻需刺激需求,而無需從供應端動刀子,也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可以繼續維持。

高層一直強調“先立後破”,沒有找到新的財政收入來源前,要謹慎破除舊有的財政增長方式,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把這個稱爲房地產救市的第一階段,核心就是:刺激需求,而土地財政繼續搞。

但是沒奏效,原因有兩點:

1)市場預期沒有發生改變,土地一直在供應,房地產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一直在加劇,房地產整體庫存居高不下。

2)過去一直致力於保持房價平穩,錯誤地認爲“保房價”就是保銀行、保房企,但反而給銀行和房企造成了更大的傷害,中間環節(房企和銀行)的持續承壓會讓房企債務危機持續爆發,所以我們能看到去年以來超過30家房企接連暴雷,三好學生也難以獨善其身。

所以刺激需求上各地政府花招頻出,但是房地產市場就是一副好死不死的模樣,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今年的房地產救市大年,將會進入第二階段:從供應端發力。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目前高層對房地產就兩項任務:一是保交樓,二是去庫存。

之前高層最爲看中的“先立後破”的地方土地財政,被放到了更靠後更低的位置。

去庫存的常規方式很多:控制土地供應、控制房地產開發節奏、控制樓盤上市節奏等等都是。

從目前來看,高層甚至已經默許了通過“房價下跌”來實現樓市去庫存的方式,這一點我們可以從430政治局會議略窺一二:

430會議通稿中,房地產篇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過去經常提到的“防控房價過度調整”的相關表述,已經被刪除了。

也就是說,房地產“以價換量”的去庫存模式,真正的要來了,以前是全力保房價,現在是全力去庫存。

自然資源部是貫徹中央意圖最果決的部委:宣佈各地的賣地節奏要盯住庫存去化週期,本質就是控制房地產的供應,避免過度供大於求。

而各地政府也是心領神會,比如廣東肇慶,宣佈取消公攤面積,按照套內面積進行房地產銷售。

我看不少人解讀說,取消的公攤面積最後還是會通過漲價轉移到買房者身上。

這就一廂情願了,這種“轉移”在房價上漲階段容易實現,但是在現在的環境下,是很難實現的。

而更可能的情況是:以前有公攤,75%的得房率,現在取消公攤,變成75折買房了。對購房人其實是大利好,因爲本質是房價下跌來去庫存。

比如北上廣深,這兩天也在加緊取消限購措施,本質也是在去化庫存。

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風向,就是:

中國歷史上第二輪房地產去庫存週期也正式來臨。

那麼這個有什麼巨大影響呢?要知道,這背後可是無數人的財富變動。

請大家關注明天的文章,我會具體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