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吧,你大概率無法在《周處除三害》中見到新能源車

近期上映的《周處除三害》電影引來廣泛關注,並多次登上熱搜。相比於電影情節,小通更喜歡瞭解影片背後的事物,比如深挖電影當中出現過的汽車。

出於職業習慣,小通一直在尋找《周處除三害》電影當中可能出現的新能源汽車,但或許是影片設定的原因,當時的汽車款式相對老舊,還沒有所謂的新能源汽車。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影片當中的角色大多使用智能手機,如果不是Bug,按理說新能源車也存在了。

不管如何,熱播電影中任何有關汽車、新能源車的蛛絲馬跡,都能引起我的興趣。

比如說《飛馳人生2》中,巴音布魯克賽道上的賽車已經出現了綜合性能更強的混合動力賽車,製造「老頭樂」的辛地機械通過最後一屆比賽看到了轉型的曙光。巴音布魯克的落幕,也被認爲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開端。近些年,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夠在影視作品當中看到「新勢力」撐場面。

脫離藝術作品渲染,回到現實當中,中國臺灣省的公路上是否真的像《周處除三害》電影當中,一輛新能源車都沒有呢?

新能源車「高高在上」,當地人有心無力

《周處除三害》影片當中,主角陳桂林駕駛的就是一款款式較老的燃油轎車。由於電影沒有給到車輛特寫,具體型號就無從考證了,畢竟這也不是一部重視汽車拍攝的作品,汽車的戲份自然沒有賽車電影多。

小通查找了一下相關資料,發現現實中的中國臺灣省,也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無人區」。

根據益普索(Ipsos)集團2021年底發佈的《中國臺灣省新能源載具成長障礙與契機》,中國臺灣省800多萬輛汽車當中,只有約1.2萬輛新能源汽車,佔比爲0.15%;1400萬輛機車裡,電動機車僅有45萬多輛,佔比爲3%,新能源汽車與電動機車的佔比微乎其微。

這也證明了中國臺灣省並非沒有新能源車型,只是保有量還很少,電動的動力形式對於當地汽車市場來說,還是太「新」了。

不同於國內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中國臺灣省當地的新能源車發展很慢,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兩輪機車保有量遠超四輪汽車。據瞭解,中國臺灣省當地機車密度很高,是上班族、大學生等人羣主要的通勤工具,平均每次通勤時間約爲32分鐘。結合中國臺灣省的面積和平均通勤時間,兩輪機車已經可以覆蓋絕大部分的出行場景。

另一方面,燃油車型佔據主導的中國臺灣省,多以日系車等海外品牌車型爲主。

2023年,中國臺灣省汽車銷量數據顯示,該地暢銷車型排名由豐田主導,豐田Corolla Cross穩坐榜首,銷量爲37412輛,同樣是豐田品牌的RAV4,新註冊量也來到了18387輛。除此之外,MG HS、CMC Veryca(中華菱利)、福特福克斯、豐田Yaris等車型銷量都很亮眼。

這些榜上有名的車型,從車型定位來看都屬於緊湊級,都是「過日子」的產品,通行靈活,購車成本相對較低,普適面廣泛,當地人多數都會考慮。

在中國臺灣省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多以高端車型爲主,DDCAR整理的資料顯示,2022年5月份,當地銷量排名考前的新能源汽車有特斯拉Model 3、保時捷Taycan、豐田BZ4X、沃爾沃XC40 RECHARGE、寶馬iX等,大多數都是豪華品牌之下的車型,再不濟也是個「中高端」,售價都不簡單。

或許,新能源車對當地而言,不僅是能源上的新,大多數車型的售價都脫離了普羅大衆的範疇。特斯拉Model 3在臺灣當地的價格超過160萬臺幣,算下來足夠在內地買一臺Model 3 Performance這樣的頂配版本。被戲稱爲「驗證碼」的豐田bZ4X,內地12萬左右就能買到,但在當地少說也要30萬元以上。

就這樣的新能源汽車行情,就算《周處除三害》電影的背景放到現在,我們也不可能看到陳桂林開着新能源汽車出鏡。

但在小通看來,中國臺灣省新能源車匱乏,有更多未解決的顯示因素存在,而非當地居民不願意買。

充電難、車太貴,希望國產「給個機會」

根據《臺灣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當地超過五成車主願意購買純電動車,其中有優先考慮意願的車主佔比高達78.3%。但他們支持電動汽車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價格降下來」。

小通剛纔也有提到,當地銷售的新能源汽車都不便宜,都是土豪的「標配」。新能源汽車省油省錢是事實,但大多數人拿不出購買的錢。爲了滿足出行需求,他們要麼買便宜實用的燃油車,要麼買兩輪機車代步。

實際上,在中國臺灣省當地銷售的兩輪機車普遍不便宜,普通一點的兩輪機車都要價約8萬臺幣,相當於18240元人民幣,可比內地的兩輪電動車貴得多。兩者都貴的情況下,消費者只能選擇相對便宜的。

中國臺灣省的新能源汽車選擇很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是豐田、寶馬、沃爾沃、奧迪等海外品牌的電動汽車,國產自主品牌卻少之又少。2022年7月3日,當地媒體刊登了一款新發布的BAW元寶新能源車,售價爲15萬臺幣(約合人民幣3.4萬元),不少當地網友直呼「想要」。內地熱賣的五菱宏光MINIEV,在中國臺灣省網友眼中都是碾壓兩輪機車的實用性產品。

當地消費者對於這樣的平價新能源小車那是翹首以盼,如果能買到這樣的車,他們應該不喜歡騎兩輪機車出行,只是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再加上當地沒有足夠的針對新能源汽車銷售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使得電動汽車普及難上加難。

新能源汽車普及離不開基礎充電設施,但中國臺灣省當地的充電樁基數算不上大。截至2023年6月,當地累計建設公共充電樁5309個,相比去年同期增加929個,其中1119個直流充電樁、4190個交流充電樁,主要集中在臺北、臺中、新北、高雄等地區。從佈局來看,無論是充電樁基數還是充電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並不具備全民普及新能源汽車的基礎。

視角轉向港澳兩地,截至2023年12月底,香港共有7415個公共充電樁,包括4225個交流充電樁和1151個直流充電樁;澳門當地支持國標、歐標以及日標的充電樁數量爲1338個,其中快充有165座、中速充電樁有11座,慢充則有1162座(截至2024年2月5日)。

顯然,這些地區的充電樁均以慢充爲主,周邊配套拖慢了新能源汽車普及進程。

同樣的,港澳兩個地區和中國臺灣省的現狀相似,新能源汽車相對匱乏,大頭仍然是燃油汽車。至於電動汽車,特斯拉、寶馬、奧迪、現代等海外品牌居多,國產自主品牌不多,當地消費者的選擇較少。某汽車博主曾去中國香港當地採訪過一些汽車用戶,他們對自主汽車品牌發展到何種地步沒有概念,更不知道除了日系、德系之外,還有許多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站在新能源的大船面前,仍然有很多消費者希望國產品牌「給個機會」,用更低的價格體驗到更好的產品。

「荒漠變樹林」,新能源汽車纔有更大出路

新能源時代,國產品牌佔據汽車行業主導地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配套產業鏈,並把新能源汽車做大做強,向更先進的AI智能領域進發,競爭極爲激烈,近期打起了價格戰。除了內地消費者,港澳臺的也希望享受到這樣的實惠。

即便是充電配置匱乏,當地居民對電車續航有所顧慮,小通認爲當下的國產增程式、插電混合動力車型也很優秀,適合在更多的市場發光發熱,尤其是配套還沒跟上的地區。

在規模化和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下降兩種作用之下,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一低再低,我們花更少的錢就能買到更好的汽車,這是以前不敢想的。新能源汽車選擇實在太多,許多人也需要這樣「便宜管飽」的產品,但同時也需要多地的政策和配套跟上,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人羣需求。

上汽大通、MG、比亞迪等品牌的右舵新能源車型在香港當地賣得都不錯。港澳臺的用戶對新能源汽車並非帶有牴觸心理,相反他們十分支持這種低排放、低成本的新能源產品。如果補能配套建設跟上,新能源汽車「刷屏」的機會就更大了。

小通始終相信,這些只是時間問題,國產自主品牌瘋狂出海搶佔市場,攻打傳統品牌昔日的「領地」,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車的腳步。或許,我們能夠在以後的港澳臺電影當中,真正看到「非廣告」的新能源汽車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