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保險制度探索在途 運行模式保障內容受關注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隨着存量房時代的到來,我國城市中大量老舊小區需要維修改善。近期,住建部相關領導公開指出,要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作爲住建部提出的三項核心制度之一,房屋保險制度的探索與建立受到關注。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有省市開始探索推進化解房屋安全風險的制度與模式建立。

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服務專家謝良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屋保險制度的核心在於將住房作爲養老資產進行長期規劃與管理,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或保險機制,爲房屋的全生命週期維護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對於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居民住房安全、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多地已有相關保單簽發

公開資料顯示,房屋保險是對房屋整體樓殼的日常體檢檢測,包括髮生外牆脫落、倒塌引發的相關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做出的保障房屋安全的保險安排。

記者注意到,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完善房屋質量安全強制性標準,研究建立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等制度。”

自去年起,住建部也多次就房屋安全問題提出開展保險相關試點。例如2023年3月,《關於加強經營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的通知》指出,各地要積極探索創新房屋安全管理方式方法,開展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試點,總結創新經驗做法,健全房屋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出臺地方性法規。

需要注意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房屋保險制度探索,一些地區已形成了初步的經驗。浙江、山東、重慶、湖南、福建等已有房屋保險保單簽發。

公開資料顯示,已有城市試行“財政補貼+個人出資”購買房屋保險模式,推出針對40年以上房齡的危舊房“危房保險+動態監測”項目,該項目3年爲一期,其中一社區每戶每年保險費15.60元,除去區財政獎補30%,房屋產權人一次性支付32.76元。

今年3月,廣州市住建局印發了《廣州市城鎮房屋安全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明確2024年3月—2025年9月,各單位按照試點方案有序開展工作,督促和推進試點工作。2025年9月—2025年12月,達到房屋安全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在全市範圍內穩步推進。

爲便於操作,廣州將採取分期投保的方式,保險週期至少1年,到期後可續保,鼓勵保險公司結合廣州實際情況制定具有競爭力的保險產品。

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重慶首份“房屋安全保險”保單完成理賠,這份保單由公房管理處爲其所管理的36萬平方米公有房屋向保險公司投保,保單由保險公司提供一攬子安全保險保障,主要爲房屋倒塌以及由其產生的房屋損失和居民人身傷亡進行保障,爲房屋外牆脫落、房屋火災、高空墜物等公共安全事故提供救助保障。上述保險同時創新引入了事前、事中風險事故預防,建立了“體檢+保險+監測+服務”的房屋安全管理聯動機制。

湖南省副省長蔣滌非在近期就公開表示,“推動形成一套覆蓋房屋全生命週期,集預防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於一體的房屋安全管理體系”,是提升我國住房監管能力、完善房屋安全管理制度、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

與傳統房屋保險產品各有側重

記者採訪獲悉,目前我國運行的與房屋相關的保險,主要由商業類和政策類構成。

今年3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財政部印發《關於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範圍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提出,擴展巨災保險責任,以城鄉居民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爲保障對象,保險責任在現有的破壞性地震的基礎上,擴展增加颱風、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同時,提升基本保險金額,將城鎮居民住宅每戶5萬元、農村居民住宅每戶2萬元,分別提升至10萬元、4萬元。

應急管理部發布的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顯示,2024年上半年,因自然災害導致倒塌房屋2.3萬間,損壞房屋27.9萬間。我國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建立以來,在應對重大地震損失、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商業保險方面,2021年以來,各地陸續推出了城市定製普惠型家庭財產綜合保險(以下簡稱“普惠型家財險”),這類保險具有保障全面、價格實惠、服務性強等特徵,項目多采用“保險+服務”創新產品模式,並以“共保體”模式承保。截至目前,全國有20多款產品上線,例如,“貢家保”“滬家保”“京城好房保”等。

全國規模最大的普惠型家財險——“滬家保”運行一週年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28日,已共爲37.2萬多戶上海居民提供4200多次理賠和增值服務、1.6萬多次客戶諮詢,以及超2490億元的風險保障。

那麼家庭財產保險與正在試點的房屋保險制度有何區別?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袁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屋保險的保障內容主要包括房屋建築結構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損失,以及由此產生的相關費用。家庭財產保險更注重室內財產(如傢俱、家電、裝修等)的安全。

“此外,兩者在保險標的面臨的風險、賠償處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房屋保險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導致的房屋結構損失,而家庭財產保險則還需考慮盜搶、水管爆裂等風險。”袁帥表示。

一位建築工程保險專家也對記者表示,房屋保險的保障內容主要針對房屋建築結構及其附屬設施,如房屋倒塌、消防安全事故、玻璃幕牆、外牆脫落等造成的損失,以及人員臨時安置費用和人員傷亡補償。

探索“政府+市場”多元化運行模式

推行房屋保險制度,關鍵的問題是“保費由誰出”?

目前,有的試點城市對於既有房屋中的公共建築,例如學校、醫院、房屋類文物、直管公房等,保險費用由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承擔。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許飛瓊公開表示,應當借鑑發達國家充分利用保險機制來分散與轉嫁風險的慣常做法,將房屋保險作爲財產保險業務的重要方向加以開拓。可以通過相關政策或法律引導或強制城鄉居民投保房屋保險,使房屋保險成爲居民消費的“必需品”。

袁帥對記者表示,在一些政策性的房屋保險項目中,政府可能會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減輕投保人的經濟負擔,特別是針對農村住房保險等特定領域。此外,隨着房屋保險市場的發展,未來還可能出現更多元化的籌資方式,如引入社會資本、利用金融工具等。

蔣滌非公開稱,建立房屋保險制度,要以政策性保險爲基礎、以商業性保險爲補充,委託保險機構參與工程項目監理,使用維修資金增值收益來爲對應的既有房屋購買保險,減輕政府救濟壓力。

對於運行模式,有專家認爲,未來房屋保險有望發展爲政商合作的機制,政府負責制定行業標準與監管框架,商業保險公司專注於產品創新與服務

袁帥進一步對記者表示,未來運行模式可能呈現多元化特點,既有完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有政府主導或政府與市場合作的模式。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表示,未來應致力於將房屋保險制度持續優化,包括但不限於明確保險責任範圍、精算保費計算模型、強化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以及深化公衆的保險意識培育等。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與保險公司可以協同探索多元化的運行模式,以滿足不同地域與羣體的差異化保險需求。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