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4400裡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明在佛館登場
兩岸攜手籌辦13年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12月16日將在佛陀紀念館展出4個月,重現已經封窟的敦煌第三窟及第45窟精采文物。記者蔡世偉/攝影
飛越4400公里,一眼千年!兩岸攜手籌辦13年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12月16日將在佛陀紀念館展出4個月,重現已經封窟的敦煌第3窟及第45窟精采文物,被喻爲人類美術史上不可逾越的篇章,是臺灣難得一見的珍貴展覽。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大陸敦煌研究院長蘇伯民,今早共同主持絲路光華─郭煌石窟藝術特展「開箱」記者會,聯合報總管理處執行長黃素娟等兩岸媒體與會。
位在絲綢之路的敦煌,公元1世紀漢代起是貫通歐亞大陸的主要幹線,相傳前秦建元2年有位苦行僧行腳樂僔到此地忽見金光,狀有千佛,因此在鳴沙山麓巖壁開鑿石窟,燦爛的敦煌石窟羣就此誕生,融合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歷時千年不朽。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啓建佛陀紀念館之初,即採用與敦煌莫高窟近似的黃砂岩磚塊作爲結構主題,將敦煌藝術精神延伸至臺灣,佛館多年前繼成功策畫龍門石窟特展後,星雲大師發願要引入敦煌石窟藝術文物,此一心願歷時13年籌備,如今完成。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說,爲何十多年來執着策展,因爲在博物館界及考古界首推的世界文化遺產就是敦煌莫高窟,星雲大師1989到的敦煌參觀時,看到看到世界級文化遺產即心存夢想,2013年邀到敦煌研究團隊前來佛館考察,同年去敦煌把千年文物精華帶到臺灣展出,讓大家能盡覽世界如此重要的文物寶藏,而佛館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像,就取樣自莫高第3窟,雙方結緣至今。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前後策畫13年,如常說,原本在疫前就要展出,結果延至今日,這次展出的敦煌文物,價值及布展難度均具挑戰性,將具體展中央柱窟432窟、第45窟、第3窟、7座藻井等百件文物,另五臺山壁畫將以新媒體科技進行展示,難度極高,更具可看性。
敦煌研究院長蘇伯民,敦煌石窟建造千年,跨越10個朝代,共有492洞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敦煌研究院所屬學科門成立保護團隊,盡力研究保存,同時辦雜誌傳播文化價值,每年亦邀學者舉辦論壇發揚敦煌藝術文化。他說,佛教交流在兩岸扮演重要角色,希望能將佛陀精神化爲扶持世界的動力,「此次敦煌特展,相信是對星雲大師最好的紀念」。
蘇伯民說,這次特展在各方協調支持下,準備十多年終於要開幕,盼藉展出,讓臺灣民衆對敦煌首批文化遺產能有全方位的認識瞭解,也激勵大家到敦煌走一趟,親炙敦煌燦爛的藝術。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很多燦爛文化,敦煌藝術是非常傑出的優秀代表,也是世界現存石窟式佛教藝術遺產,是中華民族同胞的驕傲。至於此後兩岸是否仍有交流計劃?他說,「肯定有的」。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及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今早共同主持「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開展記者會。記者王昭月/攝影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12月16日將在佛陀紀念館展出4個月。記者蔡世偉/攝影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12月16日將在佛陀紀念館展出4個月。記者蔡世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