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日菲峰會 學者:日本成爲美國在東亞的英國
國策會今舉行「臺灣關係法45週年、馬英九訪中與美日菲峰會」座談會。(蔡宗穎攝)
國策會今(12)日舉行「臺灣關係法45週年、馬英九訪中與美日菲峰會」座談會。學者點出這次美日菲峰會顯見日本深受美國信任,成爲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英國,日本自身能力強化後有望成爲印太區域除美國外的另一個節點,減緩美國作爲單一樞紐的壓力,也有學者預測南海恐出現多邊化的新冷戰格局,提醒臺灣需觀察未來動態。
座談會分爲上下半場,第1場以「臺灣關係法45週年的影響與效應、馬英九訪中後中共對臺新政策的擬定」爲題;第2場題目則爲「美日安保條約的升級、臺海與區域安全的變化」。
國防院戰略資源所長蘇紫雲表示,這次美日菲峰會趨勢明顯可以看出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對中關係再一次結構性改變與定型。談到其中戰略意義,他說明,首先美日安全共同體不再限於軍事協防,更包含科技、太空、氣候變遷等,在軍事層面最特別的是將駐日美軍的位階上升,可能從目前的三星提升爲四星階級,讓駐日美軍直接指揮,發揮即時效果,使得日本成爲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英國。
蘇紫雲續指,第2,美日峰會後聲明罕見公開點名中共在釣魚臺、南海的軍事霸凌、空中行動不負責任且危險;第3,多邊協防佈局上,拜登政府過去採取多邊主義安全機制,不只要圍堵,還要把中共推回去;第4,促使南海底線原則明確化;第5,菲律賓雖傾向美日同盟,但採取緩兵之計,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仍希望維持與中共對話。
蘇紫雲指出,最後,在臺海問題上,美日聯合聲明提到所謂結合志同道合朋友,不具名的可能就是指臺灣,因爲無論是東北亞的美日韓、或是AUKUS、美日菲的架構中心都是臺灣。因此,臺灣要把握機會之窗,新政府應增加防衛預算,強化防衛能力,同時傳遞正確訊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副研究員蕭琇安指出,美日菲峰會三方皆意識到中共帶來的巨大挑戰沒有國家能單獨應對,需要合作因應。而菲律賓方面,小馬可仕曾說過美國是菲律賓唯一有防禦協定的軍事盟友,明顯安全上必須選邊站。最重要的是日本在國際地位大幅提升。這次峰會也再次確認南海、臺海與東海間的連動性。
蕭琇安預估,南海區域可能出現軍事少且多邊化的新冷戰格局,不像舊冷戰明確兩極化,該區域的動態情勢與穩定需要持續觀察。另外,臺灣也要關注潛在風險,包含南海周邊軍備競賽可能更強烈,尤其在高科技、太空發展等領域可能觸動中共發展軍事層次,同時也應觀察其他國家迴應。
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廖小娟則以「點、線、面」三層次分析本次峰會。在「點」層面,日本若能落實本次峰會聲明,大幅提升自身防衛能力,有助於加強反擊、對峙能力,本次峰會伴隨,是東北亞局勢重點所在。日本未來可能成爲積極行動者。從「面」的角度觀察,日本在強化自身後,可以成爲美日澳、美日韓、美日菲等多邊關係的另一節點,減輕美國作爲單一樞紐的負擔。「面」則將日本帶到與太平洋島國、東南亞國家的架構中。
廖小娟表示,強化日本反擊能力雖然可能造成安全困境,激化中共與北韓的軍事提升,但長期來說若未來因爲前美國總統川普回鍋而將重心放回美國,印太地區仍能有效合作。
國策院資深顧問羅致政總結時則點出由美國帶領的戰略發展出現的缺陷。他提到,區域內多邊聯盟欠缺,沒有像北約一樣的多邊軍事同盟,只能用軍事協防補足,但仍顯不足。又區域內也缺乏經濟戰略,他說明,大戰略通常都會有軍事、經濟、與政治3大支柱,目前區域內軍事、政治都有所共識,但最大的欠缺就是經濟戰略,包含美國不在CPTPP內、IPEF也只聞樓梯響。
羅致政續指,臺灣角色在區域內不足,除了美臺之間,臺日之間不存軍事合作,更遑論多邊關係中臺灣角色,若不讓臺灣扮演積極角色一定成爲缺憾、甚至中共的突破口,因此新政府戰略走向非常重要。
「沒有現狀了」,羅致政直言,區域內也缺乏對灰色地帶戰略的因應,包含新常態及因應中共切香腸策略,最大挑戰就是能否推回去。中共創造的新現狀結果就是「不平衡」,不能只用「確保區域穩定」一句話,因爲事實上現狀就是不斷遭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