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過剩歐洲頻現負電價,國內電影總票房跌回9年前 | 財經日日評
點擊圖片▲歡迎報名
風能發電過剩歐洲頻現負電價
1月3日消息,由於風能發電量高達40吉瓦,遠超當時的需求,德國市場再次出現了4小時的負電價,發電商不得不向用戶付費以消耗多餘電力。2024年歐洲多個國家經歷了創紀錄的負電價時段,據歐洲電力交易數據顯示,作爲歐洲最大的電力市場,德國2024年負電價時長達468小時,同比增加60%。法國2024年負電價時長翻倍至356小時,西班牙2024年則首次出現負電價現象,全年累計247小時。
在整個歐盟範圍內,所謂“競價區域”中,有17%的時間出現了負電價。競價區域是指電力價格由市場競價機制決定的地理區域,供需關係直接影響電力價格,如果供大於求,價格可能下降甚至變爲負值。(華爾街見聞)
|點評|用電不花錢還能賺錢,這在國內有些匪夷所思。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和烏克蘭出口到歐洲的原油以及天然氣受限,歐洲國家一度陷入能源緊缺的窘境。爲了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歐洲各國紛紛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然而,風電和光伏等發電設備現階段遠不如火電穩定,在晚上用電低谷期或大風天氣,設備產電過多,用電量較少,對電網帶來過載等風險,只能付錢給用戶,讓他們幫忙消耗一些電力。
儲能設備目前成本較高,難以儲存太多多餘電力,風電和光伏發電不穩定的弊端現在並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歐洲能源轉型之路要想成功,或許還需要更多技術層面的突破。
2024年韓國出口創歷史新高
1月3日消息,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近日公佈的《2024年進出口動向》顯示,2024年韓國全年出口同比增長8.2%,達到683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數據不僅扭轉了2023年負增長的局面,甚至超過了2022年保持的6836億美元的紀錄。2023年,韓國全年的出口額爲6326.9億美元,時隔三年首度出現負增長。
細分出口目的地來看,韓國九大出口目的地中有7個錄得增加。韓國對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出口全年增長6.6%,達到1330億美元。其中,芯片、石化產品和移動設備出口表現亮眼。對美國出口增長10.5%,爲1278億美元,連續七年創新高;對東南亞地區的出口也增加了4.5%,達1141億美元。(第一財經)
|點評|由於韓國經濟的高度外向性,其出口數據也被看作是反映全球經濟表現的“金絲雀”。一般來說,韓國出口增長也預示着全球經濟復甦、需求回暖。當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地緣政治風險加劇,韓國的出口數據逆勢創下新高,傳遞出的積極信號更顯可貴。
從細分數據來看,韓國對我國的出口貿易保持穩定增長,加上兩國近期逐漸在簽證政策上互相放寬,都有利於深化貿易合作關係,促進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韓國政局動盪不安,但權力更迭未曾動搖過其對半導體行業的大力扶持。人工智能浪潮下,半導體產業對韓國出口的貢獻突出,也鞏固了韓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21家中國車企入圍全球車企市值TOP50
1月3日消息,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有21家中國車企進入全球車企市值前五十名,包括上汽、賽力斯、長城、吉利、長安、廣汽等傳統車企,以及理想、小鵬、蔚來、零跑等新勢力車企。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盤,在全球車企TOP10中,新勢力車企與傳統車企、海外車企與中國車企之間的市值排名競爭十分激烈。特斯拉、豐田依舊排名第一、第二。此前穩坐全球第三大車企寶座的比亞迪市值爲1078.4億美元,被2024年才正式入局汽車市場、是年年中仍位列10名開外的小米反超,後者市值增至1120.0億美元。至此,全球十大市值車企中已有兩家中國車企的身影。(財聯社)
|點評|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實現了“換道超車”,對全球汽車格局形成了強烈衝擊。全球車企市值排名前五十的座席裡,國內車企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在激烈的競爭中,本土品牌對不同價位車型均有佈局,合資車企的中低端市場被自主車企搶佔,高端市場內BBA的地位也已被撼動。
受益於政策補貼與本土較爲完善的產業鏈,去年國內車企的銷量表現亮眼。而在業績之外,企業的增長潛力也影響着公司市值。比如有多條業務增長曲線的小米,儘管汽車業務去年才落地,但市值已經迅速趕超比亞迪,並在近日又創下新高。現在,新能源汽車內卷嚴重,車企已經紛紛將目光瞄準智駕、人工智能概念,爲造車創造更大的增值空間。
成都新一期地鐵規劃率先獲批
1月3日消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批覆“停滯”一年多以後,傳來中心城市新一期地鐵規劃獲批的消息,即成都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獲批。成都近日召開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長黃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成都“獲批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
據悉,成都正在實施的是《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2024年已經開通8號線二期和27號線一期項目,以及軌道交通資陽線。2025年,成都預計將開通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30號線一期、17號線二期、10號線三期。該期規劃即將收官。目前,多箇中心城市本期地鐵規劃實施即將結束,正在加緊新一期規劃的編制或者報批工作,排隊等待批覆。(第一財經)
|點評|近年地方財政壓力加大,地鐵等軌道交通規劃的口子也逐漸收緊。此前爲了適應城市化進程並拉動經濟復甦,軌道交通基建投資一度掀起熱潮,更有“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存在前期規劃超預期、資源浪費等問題,甚至出現個別地區的地鐵站、高鐵站在建成後長期處於閒置狀態。
軌道交通是城市重點工程,前期建設需要砸重金投入,對於後期運營也有着較高的要求。如果扣除政府補貼,目前我國大多數地鐵都是虧本運營。在經歷過粗放狂奔以後,當前階段的地鐵規劃更需要轉變思路,注重線路設計等技術層面的精細化運作,迴歸客流規模的基礎邏輯,帶來切實的沿線經濟效益。
2024年我國電影總票房跌回9年前
1月3日消息,國家電影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電影總票房425.02億元,同比下降23%;觀影總人次爲10.1億,2023年同期爲13億。從票房規模來看,2024年總票房體量與2015年相當。據燈塔統計,2024年票房破千萬的電影中,有25%的電影發行方主動下調最低結算價。受此推動,中國電影市場平均票價自2020年以來首度下降至42.1元。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影院數達到1.321萬家,同比增長3.9%。隨着大盤同比明顯下滑,影院經營面臨困境。當年,單影城票房同比下滑25.9%至320萬元,2019年這一數據爲560萬元。從製片端來看,市場也在收縮。2024年國內上映影片數量爲501部,2023年爲512部,2019年爲572部。不僅影片數量收縮,賣座的影片也在明顯減少。(21經濟網)
|點評|電影票房下滑,最直接的原因是缺少吸引觀衆的影片。作爲一種視聽藝術,電影本質上要依託內容與觀衆產生連接與互動。但在當前的電影產業鏈中,從劇本、選角到最後的評分環節,觀衆的地位被越發邊緣化,這樣生產出來的影片自然也很難打動人心。加上現在短劇等新興娛樂層出不窮,大家更加不願意花大幾十去看一部空洞無物的電影。
觀衆的審美趣味在變化,抽象的宏大敘事、套路式的IP改編或許更受資本青睞,但觀衆已經很難受用。而在爆款影片減少的同時,一些小成本或非主流的影片正在異軍突起,觀衆仍願意爲這部分內容買單。目前,促消費的電影票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電影市場恢復。但從根本上講,電影行業要走出困局,更要調整產業鏈上的資源分配機制,迴歸內容,重新擁抱觀衆。
特斯拉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
1月3日消息,特斯拉公佈了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的車輛交付數據。特斯拉表示,2024年全年,特斯拉全球範圍內共計生產純電動車約177.3萬輛,交付了約179萬輛汽車,低於2023年交付的180萬輛,也低於分析師普遍預計的180萬輛。這是特斯拉自201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
特斯拉四季度裝機了11吉瓦時的能源存儲產品,電動車交付量和儲能產品裝機量均達成新紀錄。截至2024年10月,特斯拉全球車主已經超過700萬。數據公佈後,截至美股週四收盤,特斯拉下跌6.08%,報收379.28美元。(華爾街見聞)
|點評|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增幅放緩,競爭反而加劇,特斯拉同樣感受到了壓力。特斯拉推出的賽博皮卡叫好又叫座,然而,電動皮卡始終是個小衆市場,難以撐起特斯拉的銷量大盤。特斯拉主力車型Model Y已經上市4年之久,Model 3也“服役”7年。新能源車市場品牌和車型日益多元化,特斯拉產品的競爭優勢正在被壓縮。
特斯拉今年準備推出更加平價的車型,將爲其帶來一批新的車主,或將提振總體銷量表現。同時,特斯拉不滿足於簡單的新能源車企身份,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自動駕駛技術以及自動駕駛出租車上,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也在同步進行。新業務能否成爲特拉斯新的增長點,還有待時間去驗證。
國內首個幹細胞療法獲批
1月2日,國家藥監局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附條件批准中國首款幹細胞治療藥品艾米邁託賽注射液(一款間充質幹細胞療法)上市,用於治療14歲以上消化道受累爲主的激素治療失敗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從2017年開始至今,中國一共批准了100多款幹細胞藥品進入臨牀試驗階段,適應症包括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還有一些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在非分化狀態下能夠自我複製的細胞。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羣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能力的細胞,廣泛分佈於人體各組織器官,如骨髓、臍帶、臍帶血或脂肪等。目前全球獲批上市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藥品約10個,其細胞來源、適應症不盡相同。(財聯社)
|點評|人體的各項器官都由一個個細胞構成,很多疾病都與細胞結構受損、功能異常、代謝紊亂等因素有關。幹細胞是一種較爲特殊的細胞,它具有自我更新功能,還能變成人體各種器官的特定細胞。幹細胞治療就是用完好無損的幹細胞,替代病人體內有問題的細胞,恢復細胞功能。
我國首個幹細胞療法獲批,不止於治病救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開出了一個創新藥的賽道。已經有報道喊出今年是國內幹細胞療法的商業化元年。其實每一種藥從研發到臨牀應用,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其市場前景也需要經過實踐才能獲得驗證。所以,更重要的是,在幹細胞療法這個領域,我們跟先進國家差距已經很小。
週五兩市震盪走低滬指跌1.57%
1月3日,市場全天震盪走低延續跌勢,創業板指創去年10月8日以來調整新低。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27萬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1287億。盤面上,熱點匱乏,個股普跌,全市場超4700只個股下跌,逾百股跌停,連續3個交易日超4000只個股下跌。從板塊來看,AI眼鏡概念股一度衝高,流感概念股局部活躍。下跌方面,微信小店等消費股集體調整,微信小店、旅遊、零售、教育等板塊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報3211.43點,跌1.57%,成交額爲5232億元;深成指報9897.12點,跌1.89%,成交額爲7447億元;創指報2015.97點,跌2.16%,成交額爲3249億元。(財聯社)
|點評|週五兩市延續調整,個股跌幅擴大。週四晚間,證監會對市場中流傳的部分傳聞進行闢謠,還是沒能逆轉市場中低迷的氛圍。本輪調整的根源不在於捕風捉影的傳聞,基本面上也沒有出現明顯的突發利空。只是前期市場對於利好的期待值過高,元旦成爲預期落空集中爆發的時間節點,市場重歸基本面定價邏輯。
在上升通道中,不同板塊之間的差別在於先漲後漲,以及漲多漲少,進入下降通道情況則完全相反。發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浪淘沙。等待反彈的行情總是要比等待新高的行情更加難做,賺錢效應更是無從談起。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魏英傑| 主編|何夢飛
點擊下圖▼立即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