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站在新歷史起點上的回望

站在新歷史起點上的回望

馮 鞏

中國文聯副主席

中國曲協主席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10週年,也是中國文聯、中國曲協成立75週年。75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曲協團結引領廣大麴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業,勇擔新時代新徵程曲藝的使命任務,在歷史的進步中不斷實現藝術的進步,在人民的創造中不斷進行藝術的創造,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力量發揮了自身應有的作用。

七十五載光陰,宛如白駒過隙。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同回望新中國曲藝事業走過的發展路程,回首那些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與事,回顧那些歷久彌新的優秀作品,以此梳理75年來曲藝事業的發展脈絡,探尋蘊含其中的發展規律,對於持續推動曲藝事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在這裡,可以用三個“致敬”對新中國曲藝事業75年的發展歷程做個簡單回望。

首先,致敬新中國。新中國的成立爲曲藝事業帶來新生機。1949年7月成立的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是黨爲聯繫曲藝界而鋪設的橋樑與紐帶,標誌着曲藝即將成爲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籌備委員會的成立,讓在舊社會歷經苦難的曲藝藝人第一次有了強烈的“翻身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藝改造事業中,自覺摒棄舊社會遺留的不良習氣,真正實現了從“舊藝人”向“文藝工作者”這一身份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之初,很多相聲演員說的還是未經整理的傳統相聲,演出內容低俗陳舊的問題較爲普遍,演出效果不佳。爲了給相聲尋找新的出路,1950年1月19日,孫玉奎、侯寶林、羅榮壽、常寶霆等11位前輩在北京成立了相聲改進小組,扛起了改革大旗,並在後來邀請作家老舍和學者吳曉鈴等給予指導和幫助,對舊相聲加以革新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淨化語言、提升格調,同時創作反映新生活的新相聲,以更好適應時代的需要。這些改變也推動了其他曲種的革新與提升。隨着革新提升的不斷推進,此後曲藝創演日趨繁榮,題材內容不斷豐富,表現手段大膽創新,涌現出不少優秀作品,深受人民羣衆喜愛。如相聲《夜行記》《買猴兒》《社會主義好》《找舅舅》《女隊長》,評書《肖飛買藥》,京韻大鼓《光榮的航行》,山東快書《一車高粱米》《李三寶比武》,快板書《劫刑車》,對口快板《學雷鋒》,單絃《一盆飯》,北京琴書《長壽村》,天津時調《軍民魚水情》,二人轉《祖國處處有親人》,河南墜子《送梳子》,陝北說書《翻身記》,四川清音《布穀鳥兒咕咕叫》等,這些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直到今天仍活躍在舞臺上,成爲一代代觀衆難以忘懷的曲藝經典。

第二,致敬新時期。改革開放爲曲藝事業開啓了新氣象,迎來了文藝的春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爲曲藝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曲藝工作者敏銳把握時代的變化,站在了創演的最前沿。《帽子工廠》和《如此照相》等相聲作品深刻批判思想認識上的誤區,一經播出,引起強烈共鳴,被老百姓贊爲說出了人民的心聲。《特殊生活》和《假大空》等相聲作品,則辛辣諷刺了滿口假話、大話、空話及不顧羣衆利益的人物,讓人深思、發人深省。

這一時期,曲藝在迴歸自身本位中發出了思想解放的先聲,開啓了藝術探索的旅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廣大麴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他們將創作的觸角伸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涌現出相聲《宇宙牌香菸》《法制漫談》《五官爭功》《巧立名目》《虎口遐想》,評書《岳飛傳》《三國演義》《楊家將》《百年風雲》,梅花大鼓《二泉映月》,粵曲《南粵歡歌》,蘇州彈詞《大腳皇后》《雷雨》,潞安大鼓《醋爲媒》,長子鼓書《臘月天兒》等優秀作品,有力詮釋了藝術發展的豐富含義。

第三,致敬新時代。新時代爲曲藝事業翻開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文藝和文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爲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指明瞭方向。曲藝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更加良好的發展機遇,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的文化自信。新時代新徵程爲曲藝創演提供了無盡的可能,廣大麴藝工作者緊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題,爲講好曲藝版的“中國故事”,盡情揮灑着汗水和智慧。

新時代曲藝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經年開展的“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創演活動,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故事匯”用羣衆喜聞樂見的各種曲藝樣式,傳遞道德的力量,播撒真善美的種子。故事《生命的起飛》、二人轉《天下娘心》、數來寶《特殊採訪》、紹興蓮花落《冰山上的守候》、曲藝聯唱《追光人》等優秀作品,有力激勵着人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同時,秉承“以小見大、以小見深、以小見新”的創演傳統,通過“有人有事兒,有情有趣兒”的藝術追求,爲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存真寫照。大同數來寶《婆媳之間》《向幸福出發》《手機》等作品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平凡人物折射不平凡的時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曲藝界在積極踐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相聲《滿腹經綸》《鍵盤俠》、二人轉《雙菊花》、中篇蘇州評彈《戰·無硝煙》、陝北說書《看大橋》等優秀作品,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持續貢獻着曲藝力量。

當然,中華曲藝的藝術版圖非常廣闊,56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曲種。75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如山如海,各具特色,不勝枚舉。

回望過去,是爲了更好地開啓未來。75年來,新中國曲藝事業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發展道路,更爲今後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啓示。這些啓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心懷人民。曲藝要熱愛人民,對人民有沒有感情,決定着曲藝創作的命運。現在回看那些轟動當時、傳之後世的曲藝作品,無不彰顯着深厚的人民情懷,反映了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作爲新時代曲藝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將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爲曲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我們的曲藝才能發揮最大的正能量。

二是深入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以時代精神觀照現實生活,是曲藝創作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徵。沒有深厚的生活積澱和深刻的思考發現,就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當今社會人民羣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不斷增長,這就要求,曲藝創演要與火熱生活形成更加廣泛的互動,惟其如此,才能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節目。

三是創作爲本。衡量曲藝事業發展好不好,最終要靠作品說話。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曲藝創演既不能“孤芳自賞”,更不能“隨波逐流”,只有保持審美理想、獨立品格,密切關注當下觀衆的真正需求,做到不僅僅是簡單迎合觀衆、市場,才能創作出有內容、有力量的作品。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年輕觀衆羣體,尤其要學會在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中,找到真正吸引年輕人的“密碼”,讓曲藝與當代年輕羣體建立精神與價值共鳴。

四是守正創新。創新是曲藝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曲藝創新要以守正爲根基,要在不偏離曲藝藝術本體特徵的前提下,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曲藝創演活動的全過程,既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深刻繼承曲藝自身的本領及傳統,又要以開放的姿態,吸收化用其他藝術的可用元素,同時還要適應傳播格局及其方式變化,紮根傳統,大膽探索,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推動新時代曲藝事業不斷創新發展。

今天,曲藝來到一個人民已經創造並且不斷創造着史詩性成就的時代。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以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呼喚與期待!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中國藝術報》2024年11月1日第2版

編輯 | 陳佳麗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