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印度的野心不止登陸月球南極(王璠)

印度月船三號的外觀,上方有4條腿的是登陸器,下方是推器模組,也稱軌道器。(圖/ISRO)

核心提要:

1. 8月23日,印度月船三號在月球南極附近成功軟着陸,印度成爲首個成功將登陸器降落在月球南極附近的國家。莫迪宣佈把月船三號着陸點命名爲「溼婆神之力」,這蘊含着爲人類謀福利的力量,也代表了性別平等觀念。

2. 此前,月船一號失聯,二號失敗,印度探月之旅命運多舛。但堅持不懈最終成功,體現了印度」用信仰引領,以堅持築夢,靠『廉價』競爭」的航天策略。月球南極是各國未來探索的重點區域,月船三號開啓了月球探索的新篇章,已證實月球南極地區存在氧氣,或許將爲人類發展提供新可能。

3. 月船三號取得成功,但是總體來看,實現月球軟着陸並沒有讓印度取得非常領先的地位,尤其是和中國相比。但是在對火星的探測方面,印度一度走到了中國的前面。目前,印日計劃合作開展「月球四號」任務。有觀點認爲印度或將成爲太空競賽的「新列強」。

4.印度的一大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印度除了自己利用低成本優勢發展太空計劃,還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印度高性價比的嘗試,爲無數有「航天夢」的小國提供了現實方案。

「這一刻是印度的新能量、新意識。」 8 月 23 日 18 時 02 分 (印度時間),印度「月船三號」探測器在月球南 極附近成功軟着陸,印度成爲首個成功將登陸器降落在月球南極附近的國家。這一刻激動的不止是觀看直播的總理莫迪 ,沸騰的彷彿是全世界!

當然,剛成功「追月」又開始「逐日」, 印度太陽探測器阿迪亞-L1同樣引人矚 目,該探測器將花費4個月時間抵達拉格朗日L1點,隨後開始觀測任務。「追月逐日」絕非一日之功,印度在航天領域的成就靠的是一張張「王牌」,總結起來便是用信仰引領,以堅持築夢,靠「廉價」競爭。而探月便是印度參與航天競爭的完美例證。

●誰在仰望,月亮之上?

談到探月,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航天工程。嫦娥帶着古代中國人對月亮的嚮往,飛上九天。而自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到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和巡視探測,再到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月球樣品成功着陸取回1731克月壤,中國的嫦娥系列探月飛行器也在太空「連戰連捷」。

來自嫦娥玉兔的遙遠「呼喚」,讓中國人跨越時空尋夢月球。那麼印度登月的執念來自何處呢?

拆解一下「月船三號」(चंद्रयान ३)這個詞:「月船」在梵文中被稱爲「前往月球的交通工具」, 古人想像中的詞,放在這裡卻恰如其分,似乎印度的老祖宗一開始便預知到一定會有這一天。 莫迪宣佈把月船三號着陸點命名爲「溼婆神之力」, 他指出: 溼婆蘊含着爲人類謀福利的決心,而溼婆神之力賦予我們實現這些決心的能力。 不僅如此,「溼婆神之力」還蘊含着性別平等觀念,莫迪認爲「溼婆神之力」同時代表了男性和女性,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中也有女性的貢獻,這是不可或缺的。

這便是獨屬印度人的浪漫。溼婆作爲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溼婆神之力象徵毀滅與創造的力量,象徵着將邪惡毀滅以創造美好世界。而溼婆頭戴新月寓意「永遠不死」,這生動體現了印度人的價值追求,這份執念引領着印度人成功擁抱月亮。

●一步步走來,印度爲何選擇月球南極?

從神話回到現實來看, 自20世紀70年代,印度就重視起空間發展計劃。 印度航天工業在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之下建立起來,後在與美俄等國的合作中迅速崛起,不斷進步。

2008年是重要的一年,中國爲「奧運夢」歡呼,而印度在爲「月球夢」吶喊。月船一號帶着印度人的希望升入太空。期間,印度獲得了大量的圖像和探測數據,但「天公不作美」,「月船一號」在2009年8月失聯,比預期使用壽命短了近一年。但出師不利並未擊垮印度。潛心「沉澱」,這一干就是十年,2019年7月,印度發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但還沒在月球上大展拳腳,便早早夭折,軟着陸失敗墜毀,不禁讓人唏噓。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月船上月南。」月船三號此次終於成功了。但從這一波三折的探月故事裡,我們應該看到,印度人擁抱月亮的歷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莫迪曾將月船二號墜毀的地方命名爲「蒂蘭加」(तिरंगा,即印度國旗「三色旗」)。 即使「天妒印才」,飛船墜毀,但印度也沒有失去再來一次的勇氣。 此次月船三號的探月之旅也非一帆風順,普拉吉安漫遊車(प्रज्ञानम् ,月船三號的一部分)險些「翻車」,幾天前它遇到了一個直徑4米的隕石坑,還好收到指令原路返回,不然就可能「要留清白在人間」了。

一路走來,印度仰望的不只是「月亮之上」,還有那個曾經墜毀過月船二號的「蒂蘭加」,它教會印度懷揣勇氣、追尋真理、不斷強大、思索生命。更引人關注的是,印度成爲首個成功將登陸器降落在月球南極附近的國家,這開啓了月球探索的新篇章。

登上月球的月船三號,也已經開始了它「大顯身手」的探測之旅。 月球南極這一 地區最有可能發現水冰,這可用於支持宇航員和製造火箭燃料。它還具有持續或接近持續陽光照射的峰值,這爲發電支持月球活動創造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爲人類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月球南極自然而然成爲各國未來探索的重點區域。NASA 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的13 個候選着陸點全部位於南極附近。

ISRO(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S•索馬納特(S. Somanath)還表示:研究月球的科學家對月球南極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因爲人類希望最終可以在那裡移民。所以我們正在尋找最好的地方,而南極就有這樣的潛力。有趣的是,不久前印度人口數量正是超越中國,成爲世界第一。正如溼婆頭上新月的含義,或許印度對於月球南極有如此嚮往,正是因爲如此。

●印度,太空競賽的「新列強」?

印度的月球探索之旅並不會隨着月船三號的成功登陸而結束。例如ISRO正在計劃與日本航天局 (JAXA) 的 LUPEX(月球極地探索)一起執行另一項月球任務。

這一任務預計在2024年左右進行,旨在探索月球永久陰影的極地區域。LUPEX旨在評估在月球上建立類似國際空間站的可行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提供火箭和漫遊車組件,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將提供着陸器模塊。ISRO強調,月船計劃將繼續發展,月船3號是重要的一步,旨在展示該組織在未來實現更復雜的月球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而此次任務將被命名爲「月船四號」

其實,從月船一號開始,印度的登月之旅就有意無意的被拿來和中國進行對比,雖然這回月船三號取得了成功,但是總體來看,實現月球軟着陸並沒有讓印度「領先」中國。但是在對於火星的探測方面,印度一度走到了中國的前面。

」2013年,印度的曼加里安號(मङ्गलयान)火星探測器任務成功,反觀中國,2009年與俄羅斯開始合作的火星項目遭遇了挫折,「螢火1號」火星探測器於2011年11月9日變軌失敗。這次對於中國的短暫「超越」讓無數印度人欣喜不已,曼加里安號探測器也因此登上了印度最大面額鈔票——2000盧比的背面。

但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滿懷信心的印度國民遲遲等不到「火星軌道器二號」,反而在2021年等來了中國的「天問一號」。天問一號和祝融號探測車一次完成了對火星的「繞、落、巡」,一舉反超印度。雖然雙方的官方航天機構從來沒有對此進行過相關表態,但在兩國網民那裡,這實實在在是一出「航天競賽」大戲。

而此次的月船三號登月成功,也把印度航天的雄心再次拉入了國際視野。西方媒體稱:這次成功的嘗試標誌着印度跨入航天大國的行列!印度經此事件鵲起的「軟實力」聲望,儼然也把他擺上航天領域「新列強」的位置

●印度的一大步,也是高性價比航天的一大步

「假如給你60億盧比(約7250萬美元)你會幹什麼?」

英美: 夠幹什麼?拍個《星際穿越》就夠一半!

印度: 來吧展示!給你淺淺表演個登陸月球南極!

2014 年太空任務電影《星際穿越》花費的 1.31 億美元,而ISRO爲此次登月任務僅投入7400萬美元預算。 此外,此次發射的阿迪亞-L1的建設成本甚至只有月船三號的一半!印度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它的全部本土研發、本土生產、以及運載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是印度能夠保持成本優勢的關鍵。

觀美國NASA,估計到2025年將爲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Artemis program)月球計劃花費930億元,差距懸殊。歐洲諮詢公司公司Euroconsult調研,美國2022年用於太空計劃的支出高達620億美元,超過所有其他國家航天支出的總和(410 億美元)。2022年,中國用於太空探索方面的支出爲119.4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二。

在月船三號登月成功的慶功會上,當被問及印度如何做到如此低成本時,國家航天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索馬納特(S. Somanath)不願透露所有「秘訣",他笑稱「不希望其他國家的任務也變得這麼划算」。印度除了自己利用低成本優勢發展太空計劃,還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隨着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及其下屬的安得利(Antrix)公司以低成本競爭優勢介入商業發射領域。在2015年,安得利公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幫助谷歌旗下的衛星公司發射了9顆微型衛星,2022年10月23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佈成功將英國一網公司(oneweb)的3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印度成爲世界上有能力承接商業衛星發射業務的少數國家之一,這與低成本競爭策略密切相關。美國太空技術探索公司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每千克有效載荷收費約110萬美元,而印度的PSLV運載火箭每千克有效載荷收費僅2.5萬美元,誰會想去當這個冤大頭呢?低成本太空市場當然有可能因印度而繁榮起來。印度目前並未止步,例如目前正在開發的小衛星運載火箭(SSLV)主攻低成本的500千克級及以下小衛星商業發射市場,有望在未來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

太空競賽以前彷彿是「氪金」活動,讓部分國家只敢「遠觀」,不敢「褻玩」,但印度高性價比的嘗試,爲無數有「航天夢」的小國提供了可能性,或許這也會給未來的航天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