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管院陸雄文:做科技創新,要麼0,要麼1,大概率是失敗

來源:澎湃新聞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中國經濟的發展不依賴科技創新。我們沒有技術的積累和持續的創新。中國的科技創業活動在過去十多年明顯增加。但做科技創新和做手機、服裝、空調完全不同。我們不能通過公開的市場機制去發現管理人才、銷售人才等。

2024年11月8日,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COCHE”)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中國大陸、香港及國際開展醫療科創平臺所孵化的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科創與管理的戰略合作,培養商業化領軍人才,實現科學家與商業化精英的跨界合作。

魏素利是COCHE執行總監,她告訴澎湃科技,COCHE孵化的大部分是創新企業,它們在起步時通常會遇到兩個問題:第一,在科學家主導的創新企業中,經常由科學家發現一個問題,然後從科學技術出發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從應用的角度來說,產品有時沒有那麼貼近需求。“以人爲主的產品才能真正服務於人。”第二是缺乏管理人才。“科學家主導的創新企業如果能更早引入好的管理人才,形成一個新的模式,共同制定企業的發展方向、產品定位,相信能對企業產生很大的幫助。有好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對接資源、推廣產品。”她說,其中的關鍵在於:“要把生態圈打造成一個能良好溝通的圈子,管理人才需要跟科研人才溝通,也需要跟前線的產品使用者溝通,瞭解市場的需求。”

“許多科技初創企業向我們提到,它們缺的不是科研人才,而是管理人才。這種缺口何以產生,科技初創企業的管理人才又如何培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覺得,這個問題對於管理學院來說是“某種壓力”,“傳統的MBA教育不培養這樣的人才。”

陸雄文認爲,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中國經濟的發展不依賴科技創新。“過去中國走的路是引進外資、出口導向,一方面吸引外資,另一方面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土地、材料等資源,形成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出口。中國的製造業就是這樣在國際市場上崛起的。”陸雄文說,“但那個時候我們基本上不需要創新技術。因爲我們不是製造飛機、精密儀器等高端的產品,只做一般的消費品,如日用品、電子產品。有一些內部的研發,基本上也是爲了產品的迭代升級而做,不是爲了發明全新的產品而做。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沒有技術的積累和持續的創新。”

中國的科技創業活動在過去十多年有明顯增加。陸雄文說,這一方面是因爲一大批科學家、技術專家、工程師在十多年前從海外回來,他們發現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另一方面,美國嚴格限制先進技術向中國轉移,使中國不得不走上技術自主的道路。

但是創立科技創新企業和其他領域的企業不同。“20多年前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業過程遵循工業經濟時代的基本規律,資金優先,主要依靠融資。創業者有好的商業計劃,能夠說服投資人,獲得融資,就可以購買技術、土地、人才、設備等。但這不是0-1,直接是0-10,生產線一啓動,就到100了。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是可預測、可控的。但做科技創新和做手機、服裝、空調完全不同,0-1是高度不確定的,沒有0.9、0.7,要麼0,要麼1,大概率是失敗的。有了1,還要闖1-10的關卡——能不能進入醫院,能不能替代進口的產品?也有一半以上的概率會失敗。”陸雄文說,過去中國的科技創新沒有成熟的經驗和體制。

相比之下,美國通過過去20多年的科技創新,已經形成非常開放的生態,“研發、生產、銷售的機制和政策都是透明的。”陸雄文說,“在中國,我們不能通過公開的市場機制去發現管理人才、銷售人才等。人才是稀缺的,也不太容易組合。”

這樣的環境對中國的科創企業形成挑戰,“他們要懂的遠遠超過技術和管理本身,而是要在這兩者之間形成某種融合,知識體系裡缺一小塊,都可能帶來重大的‘災難’。”陸雄文說。

他認爲,對於管理學院來說,如何在目前的環境下做科創企業的管理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們要通過理論和案例的研究,爲科創企業的發展做更好的準備。同時也要培養MBA學生,他們還沒有進入科創的狀態,未來可能會創業,可能加入科創企業,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做更多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