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需照案通過嗎?

李武忠

立法院新會期開議馬總統下達需優先通過服貿協議,只是簽定兩岸服貿協議對臺灣總體經濟是好是壞,政府部門對受衝擊產業是否已備妥方案,相信很快會有答案

經過這幾個月朝野各自動員對外說明,多數民衆對於服貿協議內容及對臺灣的影響還是霧煞煞,遠不及對物價上漲的關心程度。是否需要簽定服貿協議藍綠各有考量,但是站在民衆的立場還是會以個人得失爲主,通過服貿協議可以爲金融、服務資訊建築運輸娛樂等行業帶來商機,相對的也會對部分微型或中小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對此政府迄今仍未誠實告知民衆並拿出補救措施讓民衆安心;尤其對於如何讓獲利廠商回饋臺灣社會,政府也沒有具體方案,屆時臺灣資金恐將進一步被掏空,中央銀行日前公佈去年臺灣淨流出達411.6億美元,且以投資中國爲主就是一大警訊。儘管在野黨也努力想要揭開服貿協議的面紗,卻受限於專業能力、既定立場、業者怕被秋後算帳以及支持企業的壓力等因素,始終未能找到強有力的論述來予以批駁以引發民衆共鳴,讓執政黨立委備感壓力不敢照單全收

農業爲例,政府宣稱服貿協議對本土農業沒有影響然其中卻大有隱憂。若允許中資企業投資整個農業供應鏈,短期雖然可以爲國內過剩農產品找到出路,但是相對的也提供中資透過與農民契作和採購手段來進行政治操作,也會延緩本土農業進行結構調整去蕪存菁,降低經營效能不佳農戶退場意願,長期將更不利臺灣農業因應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市場開放所帶來的衝擊。過去國內經濟曾遭遇瓶頸,政府捨棄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輔導產業技術升級,而採行鼓勵本土「夕陽」產業外移(中國、越南成新寵),產業空洞化的結果終於讓臺灣經濟在面對貿易自由化以及第三世界國家崛起時吃盡苦頭,現今臺灣農業不能再重蹈覆轍。

兩岸關係緊張之際,臺灣經濟發展系以全球市場爲舞臺,當時的家庭工廠正是全民拼經濟的最佳寫照,儘管工作辛苦但是民衆對於未來卻充滿希望,也創造出傲人的臺灣經濟奇蹟。如今兩岸關係緩和,政府鼓勵臺商大量投資對岸,旺了中國卻苦了臺灣,通過服貿協議恐將更加掏空臺灣本土產業及就業機會,臺灣不能照單全收政府更需跳脫一中框架,以產業的優缺點及生存爲優先考量重新面對全球市場,才能爲臺灣未來找到生機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