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再有錢,這三種興趣班也不要報
暑假到了,“興趣班”又成了家長圈裡的高頻詞語。
我身邊的朋友,有的給孩子報了5門課程,每天上2小時;有的報了長達半個月的樂器集訓;還有的索性直接放在日託班,早8點到傍晚6點都在機構裡學習。
問起背後的原因,他們紛紛說:暑假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花點錢沒關係,只要孩子有進步就很好。
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說過:
很多家長也是踩了無數坑後,才發現: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並不是每一個都能成爲孩子成長的助力。
如果報了以下三種吃力不討好的興趣班,不但不會有益於孩子的成長,反而會磨滅興趣,讓孩子感覺疲累和壓抑。
超前學習的輔導班
武漢有一位媽媽,5年內花了12萬給兒子報了17個培訓班。每晚都要九點才能回家,每週只能休息半天。
在超前教育下,兒子堪稱“神童”:5歲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小托福考試還得了全國前三名。
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想必孩子會發展得很好吧?
結果恰恰相反。
剛上小學的時候,孩子覺得老師講的內容太簡單了,不認真聽課。
到了二年級,成績急速下滑,還產生了厭學情緒,實在令人惋惜。
早在40年前,德國政府就做過一個對比實驗:50所幼兒園以遊戲爲主,另外50所專注傳授學科知識。
結果顯示,超前教育的孩子確實有學習優勢,卻最多維持到小學四年級,在情感和社交上更是比不上同齡學生。
超前教育在短期內確實會有一定成效,但從長遠來看,不過是拔苗助長罷了。
心理學認爲,兒童的發展存在發展順序和規律性。
過度給孩子餵養超越年齡的知識,不但會增加他們的壓力,還會打擊學習信心,磨滅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順應天性。
在什麼時段做什麼事情,才能讓孩子吸收生命的養分,從一顆小樹苗長成蒼天大樹。
盲目跟風的藝術班
網友丟丟媽說,當初看到身邊的父母都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她也跟風了。
上了八年,丟丟也沒學出什麼名堂來。外婆讓她隨便表演些什麼,她兩手一攤,無奈地說“不會”。
丟丟媽和其他家長交流後才發現,原來光靠在老師那裡學的一個小時根本不夠。
要想學好,每天還得在家練習兩三個小時,期間需要家長耐心指導。
可是家裡沒一個人會鋼琴,孩子彈錯了也不知道,更談不上指導。
關鍵是,孩子對彈鋼琴一點興趣都沒有,最終只得半途而廢。
近年來,各類藝術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攪動了父母焦慮的心。
不少父母覺得,學藝術是一件好事,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培養氣質,於是一頭扎進藝術班的漩渦中。
殊不知,如果孩子沒天賦、不喜歡,在不適合的領域苦苦掙扎,只會引起他們對藝術本身的厭倦和反感。
所以,在給孩子報藝術班前,不妨先考慮幾個實際的問題:
孩子喜不喜歡?有沒有天賦?家長有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支撐孩子讀下去?
想明白這幾個問題,再下決定也不遲。
誇大其詞的速成班
幾年前,“量子波動速讀法”風靡家長圈。培訓機構聲稱,只要以足夠快的速度去翻越書本,就能記住書的內容。
“5分鐘就可以看完一本10萬字的書籍,並能把內容完整複述出來,閉着眼也能和書發生感應。”
不少家長卻相信了這荒唐的理論,在急於求成的心理驅動下交了錢,最後發現是一場騙局。
此外,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速成班:
矇眼識字、臉吸鐵勺、矇眼辨色、聽音頻提升大腦……
“十天出一個天才畫家”“半個月流利開口講英語”等誇大宣傳的傳單更是明目張膽地遞到家長的手中。
家長花了冤枉錢,孩子走了彎路,學不了知識不說,還會養成浮躁的心態。
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的,學習從沒有一蹴而就的奇蹟,真正的成功,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所以,家長面對這種培訓班,要保持清醒,千萬別掉進坑裡。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爲孩子保駕護航呢?
可以考量四個維度,用興趣班助力孩子的成長。
不可否認的是,興趣班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是孩子技能學習、探索自我、發現潛能的窗口,更是培養興趣、激發創造力與熱情的平臺。
如果真的有需求給孩子報興趣班,不妨考量四個維度,選好興趣班,助力孩子的成長。
1.量身定製,因材施教
年糕媽媽分享過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故事:
在年糕還小的時候,她給孩子報了戲曲和街舞。沒想到年糕一點也不喜歡,還導致精神壓力特別大。
她發現年糕喜歡運動,還挺有天賦的,於是轉報他喜歡的足球、網球等體育活動,年糕學起來果然如魚得水。
古語云:“因材施教”。
爲孩子選擇興趣班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綜合考慮孩子的興趣、年齡特點、接受能力等,爲孩子做出最優的選擇。
量身定製的興趣班,才讓每個孩子在適合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2.質勝於量,宜精不宜多
作家耶胡達·阿米亥在《人的一生》中寫道:
每個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多的興趣班不僅會讓孩子疲於奔命,還可能因爲分散注意力而無法深入學習和掌握某項技能。
在不影響休息和運動的前提下,精選一兩個真正符合孩子興趣和潛能的優質興趣班,讓孩子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進行深度學習,這樣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3.靈活調整,適應變化
選擇興趣班不能all in ,也不是必須一條路走到黑。
畢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興趣點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轉移。
小時候對繪畫充滿熱情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更傾向於探索科學奧秘。
曾經對舞蹈愛不釋手的少年,或許在某個階段會對編程產生濃厚興趣。
父母要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來應對這些變化。
當孩子表現出對某個新領域的興趣時,給予支持和鼓勵,並引導孩子理性評估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興趣班。
根據孩子的成長需求進行適時的優化和升級,才能持續激發他們的潛能。
4.放低期待,注重過程
在網絡上看到有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
字裡行間夾雜着恨鐵不成鋼、錢都打了水漂的無奈和心酸。
表面上看是給娃報興趣班,實際上最考驗的是家長們的心態。
不妨把對興趣班的期待放低,不指望一個興趣班就能把孩子練成大師。
當興趣班不再被賦予過高的期望和壓力時,孩子才能夠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讓興趣班迴歸“興趣”本身,讓他它成爲孩子發展自我、享受生活的重要途徑。
很認同一句話:
來源 | 十點讀書(ID:duhaoshu)
作者 | 十點簽約作者;編輯 | Spring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