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天王年代的是是非非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香港四大天王。

令得港樂衝出香港,去到全世界任何一個有華人在的地方。

這份灼灼光華,任隨誰人,都不可以抹滅。

迄今仍堪無雙傳奇。

而也正因爲此節,即便那個年代已經過去很久,也仍有“是非”橫空。

可見人心。

先來看這麼兩條言論。

有人說,“作爲一個天天蹲電視機聽四大天王歌,看TVB劇長大的80後,97年這個節點,劉德華已經拿到手軟,黎明乾脆也宣佈不拿了,才接着郭富城拿的,當時最紅的是黎明一點不假,形象好,歌迷多。”

還補上一句,“以上是我自己的印象,我是學友歌迷。”

無獨有偶。

馬上有人跟進,“哇!我經歷的和感受你一模一樣!90年代初,大灣區個個都知道,每年的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基本都是黎劉的天下,而學友通常拿金曲金獎。郭的確是在他們都逐漸淡出纔拿的。”

同樣補了一句,“我是學友歌迷!”

該怎麼看?

天王名號起於1992年。

以郭富城回港爲標誌,出現了“四大天王”之稱,香港樂壇自此步入新的時期,此後四人你追我趕,激烈競逐,至1999年,黎明宣佈退出樂壇,但天王年代餘勢不絕,直至新世紀過後,香港樂壇方纔“一代新人換舊人”。

這是一個簡單縮略。

對應上文兩位“學友歌迷”的話,再來拆解。

比如“97年這個節點,劉德華已經拿到手軟,黎明乾脆也宣佈不拿了”。

這指的是TVB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有沒有這回事?

看看劉黎。

劉德華1985年樂壇出道,而後一路沉寂,直到1990年,才首次踏足香港樂壇頒獎禮,但也就在正值樂壇真空期的此時,創下了連續三年奪得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的盛況。

但在“四大天王”年代到來後,他反而受挫。

先是在1993年,在“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的爭奪上負於黎明,其後雖扳回一局,卻又要時隔五年,方纔再攬。

黎明可以說一聲少年得志。

出道第四年,就奪得了TVB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但也就在1995年之後,與此獎再無瓜葛,而其宣佈退出的時間,已經來到了1999年。

故而上言的“手軟”和“退出”,盡皆不實。

再看另一句,“郭的確是在他們都逐漸淡出纔拿的”。

單看TVB,郭富城1997年和1998年連莊“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這個時候,另外三大天王不但各自精彩,也仍然場場同臺,該如何一個“淡出”法?

這是明目張膽地篡改記憶。

口水仗並無意義。

大家儘可忽略一些素質低下的天王粉,這些人除了聚衆胡說八道,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客觀,什麼叫理性,什麼叫藝術,又什麼叫真本事。

衆所周知。

1992年首發粵語專輯的郭富城,面對的是在粵語歌壇耕耘七年的張學友和劉德華,以及已有三年資歷的黎明。

這種作品數量、人望和業內根基的差距,有幾人能逾越?

如果四人調轉時間線,無論是張學友、劉德華還是黎明,又有幾分把握,以初出茅廬之姿,面對1997年和1998年的“巔峰”郭富城,來一場逆勢上行?

或得問上一句,可封王否?

而在歲月裡,郭富城的銳意求新、竭力求變,付出了幾多心血,又進步幾何,凡有心者,都能夠看得見。

所以當他連莊大獎,唱起那曲《這夜心情》。

其身後的大屏幕上,呈現着他踏足樂壇這一路的足跡,連主持人都說,好感動。

彼時那刻,他就是勵志之王。

關於“手軟”、“拿夠”和“淡出”。

其實還另有說法。

比如當年,譚詠麟連續四年奪大獎,張國榮也連莊而上,當然都是橫壓了他們的那個年代。

但二人在退出之際,無一例外,都“眼溼溼”。

回過頭來,在天王年代結束之後,劉德華一直出席樂壇頒獎禮到2006年,也一直都在拿獎,何來“手軟”、“拿夠”而沒有興趣再拿獎?

而黎明當然如上言,少年得志。

然若與前輩譚張相較,他在樂壇的成就又幾何?又如何“拿夠”?

故粉絲言論,可笑至此。

一言決之。

四大天王皆人中龍鳳,各有倚仗和巔峰,無須厚此薄彼。

他們都值得尊重。

而也不禁要問,上言兩位“學友歌迷”。

屬實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