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打破國外壟斷!中國首個5000噸級重型海洋工程液壓缸問世

中國在科技自立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據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報道,最近,位於江蘇常州的中國首個5000噸級超大液壓缸正式下線,這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液壓缸,它的問世標誌着中國在海洋工程基礎建設領域的液壓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這一重大進展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也打破了長期以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局面。

【國產5000噸級液壓缸:科技突破與打樁船核心動力】

這個巨型液壓缸的最大推力達到了5000噸,相當於能推動1000頭成年非洲大象!據央視報道,這款液壓缸由中國自主研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同類產品,體現了中國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這一液壓缸主要應用於海洋工程基礎建設,其長度達28米,直徑接近2米,相當於一棟十層樓的高度。它將爲一艘正在建造中的150米長的打樁船提供核心動力,而這艘打樁船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用於建設即將成爲世界上最長的跨海高鐵大橋——杭州灣跨海鐵路大橋。

據央視報道,中國製造商在大型液壓缸的設計和製造上長期落後於全球領先企業,特別是密封圈和耐腐蝕材料等關鍵部件,過去我們完全依賴進口,整套液壓缸主要也是採購外國品牌。

但如今,這一情況正在迅速改變。江蘇常州製造的這款超大液壓缸意味着中國實現了“特大型、超長液壓缸的國產替代和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爲中國的海洋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款液壓缸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CCCC)負責開發,是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重要一步。隨着我國不斷推進科技驅動的發展戰略,海洋工程基礎建設中所使用的高端裝備也在逐步實現國產化,不再受制於人。

此外,這項技術未來還將廣泛應用於大型海上鑽井平臺、風力發電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由多家國內新材料和智能製造企業共同完成的這一創新成果,展示了中國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

今年七月,北京還成立了一個海洋工程創新聯盟,成員包括來自中交建等大型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的專家以及清華大學等學術實力雄厚的高校專家。

據《人民日報》報道,該聯盟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海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海上風能與太陽能建設、沿海灣保護與修復、島礁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以及深海管道安裝等方面。這些舉措無疑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在海洋領域的技術自立。

【中國高端裝備領域跨越式發展】

這一超大液壓缸的研發成功背後,體現了中國製造在高端裝備領域的跨越式發展。首先,這一液壓缸的成功意味着中國在超大規模液壓技術上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使我國在海洋工程領域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海上打樁、深海能源開發等高精尖的工程項目中,擁有強大的國產裝備不僅降低了對國外供應鏈的依賴,還爲我國掌握更多話語權和市場份額奠定了基礎。

其次,這一突破背後折射出我國在智能製造和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過去,由於技術門檻高、材料複雜等原因,中國製造商在密封技術、耐腐蝕材料等方面長期受制於人。

而此次液壓缸的成功下線,正是國內多家企業在新材料、智能控制等領域通力合作的成果,代表着中國製造的整體實力正在逐步趕超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近年來積極推行的科技自立戰略,尤其在海洋領域,着力實現高端裝備的國產化,這對於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至關重要。

海洋工程液壓缸作爲關鍵設備,其國產化成功不僅代表着製造技術的提升,還意味着我國能夠更加自主地推進海洋工程建設,無論是橋樑、風電,還是深海資源開發,都能依託於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液壓缸的應用也與國家新能源戰略密切相關。隨着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風力發電作爲一種清潔能源的代表,成爲了許多國家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

而在風力發電設施的建設中,尤其是深海風場的打樁施工,需要強大的設備支撐。中國自主研發的這款液壓缸,將爲未來的深海風電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助力我國在新能源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製造的這些突破還將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海洋工程液壓缸等高端裝備的國產化,將使我國在國際工程承包中具有更多技術優勢,有助於增強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沿海國家的基建項目中,中國企業將能夠憑藉自主研發的高端設備,提供更具性價比和技術含量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在全球的認可度。

【稍作小結】

總體來看,5000噸級超大液壓缸的問世,是中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重要突破。

這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關鍵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還展示了我國在智能製造、新材料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實力。

隨着液壓缸的投入使用,我國在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深海風電、海上鑽井平臺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和自主能力將顯著提升。

這一系列成就,既是中國製造邁向高端、擺脫國外依賴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堅實一步。

在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依託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中國將在更多的領域實現突破,助力我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