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屢遭質疑!港府公開態度:適者留港爲才,不適者可離開!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本臺節目《與CEO對話》表示,疫後經濟復甦需要人才,“高才通”計劃下,可引入高薪、高學歷人才來港發展。他又說,香港物價相當高,如能適應,必然是人才,若未能適應亦可以離開。
近期,香港的人才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詳情點擊鏈接查看
早在幾天前,香港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的最新會議上,關於引入人才的議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隨着“高才通”計劃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涌入香港,然而,隨之而來的“搶飯碗”質疑聲也日益高漲。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會議上強勢迴應,強調引入人才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會議一開始,勞聯勞工界議員周小鬆便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人才引入政策的擔憂。他指出,政府設定的每年5萬名人才成功續簽的目標是否過於樂觀。他質疑香港是否具備足夠的中高層崗位來吸納這些人才,擔心本地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可能會受到影響。他說:“局長,有沒有考慮到本地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會否受影響?”
對此,孫玉菡毫不示弱,迴應道:“根據我們的調查,約25%的高才通A類申請人選擇在港創業,這樣不僅不會與本地人競爭,反而會爲香港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他進一步解釋道,過去兩年通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的人才總數達到了38萬人,成功引入的24萬人中,已有16萬人攜家人抵港,顯示出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
然而,工聯會的陸頌雄則對這一政策表示強烈不滿,他形象地比喻道:“人才似水,水太多浸死植物。”他質疑高才通計劃的B類人才門檻過低,認爲這可能導致“求職旅遊經濟”的現象。他要求政府提供更多關於來港人才求職情況的數據,以便了解他們爲本港帶來了多少職位和投資。
孫玉菡對此迴應稱,政府將會在未來提供更多的信息,讓公衆瞭解來港人才帶來的經濟效益。他指出,自高才通計劃實施以來,來港人才已爲香港帶來了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等同於1.2%的本地生產總值。孫玉菡強調,香港的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左右,證明勞工市場仍存在缺口,急需引入人才以填補這一空缺。
在會議中,孫玉菡還提到,根據2024年7月的問卷調查,約71%的來港人才已經找到工作,7%正在計劃創業,剩下的22%仍在求職。他表示,政府對於人才的引入有明確的限制,每年高才通C類的批准名額不超過一萬名,以確保更多機會留給本地人才。
儘管孫玉菡的迴應力圖平息質疑,但周小鬆和陸頌雄的擔憂並未因此消退。周小鬆再次發聲,強調本地人才的就業機會應當優先保障。他指出,政府在引入人才的同時,必須考慮到本地年輕人的就業現狀,確保他們不會被邊緣化。
會議的氣氛愈發緊張,雙方的觀點針鋒相對。支持引入人才的一方認爲,香港需要這些高端人才來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競爭力;而反對者則堅持認爲,人才的涌入會對本地就業市場造成衝擊,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
隨着討論的深入,孫玉菡重申了政府的立場,表示高才通計劃的實施是爲了吸引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高技能的人才,促進香港的經濟轉型與升級。他堅信,合理的人才引入政策將爲香港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這一場關於“高才通”的爭論,不僅是對政策的質疑,更是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深思。如何在吸引外來人才與保護本地就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是香港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關注港澳薈公衆號掌握港澳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