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醫療與保險巨頭合作浪潮迭起,如何跨境攜手構建無縫服務網絡?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着內地購買香港保險的人員數量逐年上升,對就近就醫和跨境直付的需求不斷增長,衆多高端醫療機構紛紛選擇與保險公司建立跨境保險業務合作。這種合作模式旨在構建無縫的跨境醫療網絡,已成爲醫療行業的新興趨勢。

10月22日,嘉會醫療與香港匯豐保險宣佈簽署了一項戰略性合作協議,旨在爲頻繁往來內地與香港的居民提供境外保險直付服務,從而帶來更加便捷和可靠的醫療保健體驗。同日,和睦家醫療也宣佈與香港保誠保險達成了戰略性的直接合作,爲前往上海、廣州就醫的合資格客戶提供更爲簡便快捷的醫療費用直付服務。

根據嘉會醫療公佈的信息,符合條件的香港匯豐保險客戶可以在治療前向醫院諮詢相關醫療費用,並由醫院爲該客戶申請醫療費用的預先批覈。治療完成後,香港匯豐保險將直接向醫院支付已批覈的費用,確保醫療費用的直付。此外,香港匯豐保險已取消了信用卡授權的要求,客戶無需預先進行信用卡授權來預留自付差額。對於那些購買的保險未覆蓋嘉會國際醫院或旗下門診部的香港匯豐保險客戶,他們仍可在嘉會醫療的門診和急診享受一定的優惠與便捷,並在緊急情況下獲得快速就診。

和睦家方面也透露,通過其完善的醫院網絡,保誠的客戶在有進一步醫療需求時,可以優先安排及/或轉介至集團旗下的其他和睦家醫院就醫,實現無縫對接。醫院還將設立專門的保險櫃臺,供保誠的尊貴客戶查詢,並已於本月開始服務,以便客戶更高效地獲取相關信息及辦理手續。

對此現象,有券商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往來日益頻繁,跨境醫療需求也逐漸增加。高端醫療機構與保險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境外保險直付,可以爲兩地居民提供更便捷、可靠的醫療服務。

“嘉會醫療與香港匯豐保險的合作,以及和睦家醫療與香港保誠保險的合作,都是這一趨勢的具體體現。通過這些合作,患者不僅可以在治療前獲得醫療費用的預先批覈,還可以在治療後享受直接的費用支付,大大簡化了就醫流程。保險公司取消信用卡授權的要求,也進一步提升了客戶的就醫體驗。”上述分析師指出,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效率,還增強了醫療機構的競爭力,有利於推動整個高端民營醫療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跨境就醫成風

香港居民陳先生(化名)長期受到膝關節疼痛的困擾,在香港期間一直嘗試保守治療。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疼痛和腫脹開始嚴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關節功能明顯受限,給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便。

鑑於陳先生從事司機工作數十年,且術後重返崗位的願望強烈,考慮到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康復期較長,需要進行大量的行走訓練,而香港醫院很少爲患者同時進行雙膝置換手術,爲了儘可能節約時間並快速康復以便重新工作,陳先生在保險經紀人的推薦下,選擇來到內地民營醫院的骨科就診。醫生根據陳先生的病情和症狀進行了評估,結合其疼痛持續超過六個月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現狀,認爲他適合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膝關節置換術,通常被稱爲“換膝蓋”,與公衆想象的“把整個膝蓋鋸掉,換一個新的膝蓋”不同,實際上只是去除膝關節表面壞掉的軟骨,保留正常無病變的部分。膝關節置換術需要使用與患者原關節大小、形狀相匹配的假體,醫院骨科團隊爲每位患者量身定製了手術方案,通過3D打印、X光測量等現代技術,不僅確保了假體的適配性,還能通過術前的精準規劃,實現手術操作的微創化。

此外,前往大灣區就醫的內地患者也日益增多。劉叔叔(化名)是一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2021年末被確診爲第三期肝癌,醫生告知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儘管心理壓力巨大,劉叔叔決定積極配合家人和醫生的治療,並在家人的安排下,前往香港接受治療。劉叔叔在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由張寬耀醫生負責治療,甲胎蛋白水平高達8萬多,不適合進行Y-90放射治療。

當地醫生採用靶向藥物治療,並持續監測甲胎蛋白水平,25天后甲胎蛋白水平從8萬多降至19000多。經過兩個月的治療,肝部腫瘤未明顯縮小,醫生建議更換新的靶向藥物並聯合免疫治療,最終治療效果顯著。

“這樣的案例其實有很多。目前,許多患者在就醫時會充分考慮個人需求、治療方案的適應性以及醫療機構的技術能力。爲了更全面的評估,還需要考慮術後康復計劃、長期跟蹤、保險報銷政策以及潛在風險等因素,尤其是跨境就醫,需要充分關注保險報銷問題。”上述分析師表示。

這也反映了隨着內地與香港兩地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地市民對跨境醫療保險的需求日益增長。根據保誠方面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收到的中國內地跨境醫療個案同比增加了17%,這一數據表明,居民對於大灣區醫療跨境需求強烈。另外,根據保誠最新的就醫自由度調查,56%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三年曾使用跨境醫療服務,而超過70%的受訪者每年多次使用跨境醫療服務。受訪者也計劃在未來幾年增加使用此類服務。

廣州和睦家醫院副院長張栩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廣州市內已有許多醫院探索與國際知名保險機構開展合作,納入保險機構國內指定醫院目錄,其中部分醫院與保險機構簽署了商業醫療保險直付協議,極大地便利了港澳患者的醫療理賠。

“高端民營醫院與香港保險公司的合作有助於提升醫院的國際患者基礎,醫院可以通過提供全面而多元化的醫療服務,包括專業諮詢、多專科手術等,來吸引和服務這些跨境就醫的患者。”張栩銘說。

“民營+保險”合作迎良機?

跨境醫療行爲之所以較爲普遍,部分原因是近年來大灣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動醫療融合。

例如,2020年11月25日,爲了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8部門聯合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港澳藥械通"的推出爲所有相關方帶來了新的機遇。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港澳藥械通”能夠成爲發展醫療健康優勢產業的重要工具,加速大灣區醫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於醫療機構,港澳藥械通爲醫院引入創新藥品,救治更多患者,加強與香港澳門醫院的合作交流,提升醫療水平提供了渠道。對於製藥和醫療器械企業,港澳藥械通有助於藥企加速引入創新藥,利用藥械通優惠政策投放更多資源,加速佈局。

此外,對於保險公司,引入創新藥可增強醫療相關保險產品的吸引力,打造差異化優勢。在港澳藥械通的各個流程中,醫療生態體系內的不同方均積極參與。

2023年2月20日,廣東省衛健委發佈了“港澳藥械通”第二批指定醫療機構名單,包括大型公立三甲醫院,機構總數達到19家。截至2023年12月底,港澳藥械通累計批准急需進口藥品28個(共110批次),醫療器械28個(共52批次),覆蓋廣州、深圳等地市,惠及患者4413人次。政策的實施加速惠及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健康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另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9月初,“港澳藥械通”共納入45家指定醫療機構,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地市全覆蓋。品種擴大至79種(其中藥品39種,醫療器械40種),有效滿足了市民羣衆臨牀急需用藥用械需求。

除了“港澳藥械通”的政策推進,國家層面也在大力推動外商醫藥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此前不久,中國商務部等三部門公佈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舉措是中國醫療領域開放的重要一步,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市場競爭並提升服務水平。引入外商獨資醫院將增加醫療市場的競爭主體,促使現有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爲患者提供更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選擇,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另一方面,它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國外醫療機構在某些領域可能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通過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可以引進這些優勢資源,促進國內醫療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提升我國醫療行業的整體水平。

“外商投資醫院也需要解決不少問題和環節。例如,該舉措能否納入醫保體系對於醫院的發展和患者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外商投資醫院需要與當地的醫保部門進行溝通協調,打通醫保報銷環節,使患者能夠享受到醫保政策的實惠。”鄧勇說。

前述分析師也指出,醫保報銷的難度也將爲後續“民營+保險”產業鏈帶來一定的機遇。“民營醫療行業也存在諸多挑戰,近年來,不少追求高端市場的民營醫院,盈利變得越來越難,打開市場,加入合作方,纔能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