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吉院士:“等我寫夠100首 就出一本詩集”

“在這莊嚴的時刻,我作了一首《七律》,爲我們的博士畢業生壯行。”在北京化工大學2024年博士學位授予儀式上,身着“金袍”的82歲中國工程院院士高金吉精神矍鑠,配合激昂的旋律,以“報國奮鬥志矢遠,羣智協同力克關。化育天工成偉業,復興華夏展新顏”的詩句,唱出了對晚學後生的激勵祝福。

隨即,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歡呼聲。同樣愛好詩詞創作,即將前往浙江衢州從事工業放大研究工作的張一棟博士感慨道:“時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脈相承。感謝高院士的臨別贈言,讓我堅定了到基層一線建功立業的決心。”

這位和藹可親、東北口音明顯的老院士,不僅曾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機械裝備故障自愈原理,推動我國相關技術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還愛好詩詞創作、攝影書法,在北化校園擁有超高人氣。

“將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

58年前,高金吉剛大學畢業,但已知道分配結果的他,遲遲不肯去報到,甚至還與學校進行了一場長達45天的“較量”。

“學校分配我留校任教,但我是學工的,不願從書本來到書本去‘買空賣空’,就堅決要求到生產一線去。”高金吉解釋,自己並非對母校有意見,只是由於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是畢業前的農村實踐活動“刺激”了他,讓他下定決心要到工廠車間去學技術、求真知。

那是1965年,學校組織他們到農村勞動。一天,村裡用於灌溉的水泵柴油機壞了,恰好曾有村民看見一位女同學帶着一本《化工機械》,就到處找她來幫忙,“結果她不會,我們都不會,這事對我觸動很大”。

最終,“執拗”的高金吉得償所願,進入遼寧阜新一個新建的氟化工廠,“一切都得靠自己去闖去摸索,一切都從頭開始,住農民的小矮房,從平地上建工廠”。工廠新進50多名大學生,只有他是化工機械專業的,在機械安裝和設備診斷實戰中,他迅速成長爲技術“權威”,31歲便成了廠裡最年輕的車間主任之一。

直到一天,國家重點工程遼陽石油化纖總廠(以下簡稱“遼化”)開工建設的消息再次攪動起高金吉的心潮,他渴望在那兒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儘管原廠堅決不肯放人,他還是不斷寫信毛遂自薦,申請參加“遼化大會戰”,堅決態度如初。

在收到借調通知的第二天,他就跑到了遼化建設工地。臨別家宴上,他告訴親友:“將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我去遼化是和平時期的‘新長征’,我要實現成爲一流工程技術專家的願望。”後來,他更是放棄出任原廠副廠長的機會,留在遼化成了一名普通技術員,“名利得失從來無法影響我對先進技術的追求” 。

後來,一篇發表於1994年《中國石化》雜誌,題爲《攀登石化機械技術高峰》的人物通訊,稱他爲“揭開洋設備奧秘的青年專家”。開篇第一段寫道:“遼陽石油化纖廠副總工程師高金吉是遼化公司第一名博士。瞭解高金吉的人都知道,作爲一名工學博士,他是名副其實,受之無愧的。”

“水平是被逼出來的”

“路漫人生途曲折,報國奮鬥自強頑”, 80歲生日當天,高金吉揮筆寫下這句詩。他曾多次提起,自己一次次“歸零”,不斷在輾轉沉浮中面對新挑戰,“水平是被逼出來的”。

在北化求學期間,他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近乎全優的成績。爲了學到“原汁原味”的知識,他一到週末就成了王府井外文書店舊書堆前的常客,用爲數不多的零花錢購買了幾乎所有的俄文專業名著。

當時,在一堂《化工原理》課上,高金吉對照着俄文版《化工過程及設備》原著學習,老師責問他爲什麼上課看外文書?他解釋:“您講的內容就是從這翻譯過來的。”隨即,師生倆會心一笑。

高金吉意識到光會俄語還不夠,可當時學校尚未開設英語課,“我自己給自己開,託朋友買來英語書和教發音的書,對着圖片看舌頭放在哪兒,大致怎麼發音,也不知道念得對不對”。他總結了一條經驗,“與洋設備、外國專家打交道,就必須學好外文,不斷更新知識”。

在與外國專家接觸中,他看到了國內外差距。他已不再滿足於對着文獻資料“按圖索驥”,出去走走看看發達國家的願望與日俱增。終於,出國的機會來了,公司派他參加原國家經委組織的去瑞典國際設備管理研修班的英語考試。他在沒上過一堂“面對面”英語課的情況下,全憑自學和多年邊學邊用的實踐經驗,在中石化5名參考者中唯一通過了英語考試。同時,他必須通過英語口語培訓,但插班學習時已開課半年多。沒承想,他還是以精讀90分、口語B級的好成績順利結業。談及訣竅,高金吉說:“英語對我特別有用,我要靠它來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爲我所用。所以,我的動力比他們大,就能後來居上。”

學歸學,看歸看,但不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我們要引進國外智力,要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指導實踐,但不能總跟着外國人‘爬行’,也不能總是啃書,迷信本本。要善於總結工程現場實踐經驗,創造獨特的模式和自己的理論。”高金吉如是總結。

2001年,帶着32年工程實踐的經驗成果重返母校北京化工大學任教,他開始把更多精力放到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上來。“考慮到過些年我幹不動了,年輕同志能頂上去,必須建好學術團隊,還要不斷鞏固和發展。”他說。

儘管當時已年近六旬,他又開始系統攻讀哲學、系統科學、耗散結構、醫學特別是傳統中醫學等理論著作,以全新研究視角和理論框架總結以往實踐,並從中醫“自主調理是治療學的第一原理”、人體自愈機制中受到啓發,於2003年在國際學術界首次提出“裝備故障自愈工程”學術理念,2018年提出“人工自愈與故障自愈調控系統”,受到國際同行廣泛關注。

我一激動就願意寫詩

今年4月,“美化天工”高金吉院士第二次攝影作品展暨院士講美育首場講座在北化舉行,他將自己原創手書的《七律·影展》贈給學校,其中幾句是“影展皆磚將引玉,謝師習作感恩篇。科學藝術求嚴美,異曲同工峰頂攀。”

詩中所謝之師是他的詩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玉明。王院士評價他“用感情製造美,用嚴謹對待學術,用心體會生活,有着業精於勤、篤信力行的科研精神”。

從中華傳統詩詞中,高金吉不僅讀出了格律平仄、浪漫詩意,還悟到了“博採約取、大道至簡”的簡練之美。“科學和藝術有着共同的基礎——人類的創造力,從事科學和藝術是相輔相成的”,在開展一些項目研究時,他會用朗朗上口、便於記憶的四字詞組來歸納研究內容和方向。

他曾在登臨黃山後寫下“半百翁初登黃山,路出雲海現空天”的豁達;在漫步黑龍江畔時發出“忠烈抗聯魂永在,獻身科技衛神州”的感慨;在申請人工自愈專著出版基金落選後喊出“拓新窮理謀宏略,篤信力行天難撼”的執着;在國重實驗室成立時送上“智診溯源拓自愈,效高可靠譜新篇”的賀詞……

“我一激動就願意寫詩。1993年至今已寫了70多首,等我寫夠100首,就出一本詩集。”82歲的高金吉在與本科新生交流時,爲自己定下一個目標。

在高金吉的詩詞中,“華夏”“篤行”“報國”“新篇”是高頻詞彙。其實這不難理解,在他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中,科學與藝術交織相融,一筆一畫描摹着他的赤子心和報國行。

劉一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範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