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日不落地區太陽高度計算,只記兩個公式!40種典型地形地貌形成過程

極晝區太陽整日不落,12時太陽高度角最大,即正午太陽高度,0時太陽高度角最小,即子夜太陽高度。現以北半球出現極晝的某地爲例來分析其計算方法(南半球的情況與此相同)。

一、 正午太陽高度(H)的計算

在北半球極晝區的正午太陽高度爲當地地方時12時太陽光線與當地地平線的傾角,此時太陽位於正南天空。其計算方法與非極晝區一致:

公式:正午太陽高度H=90-兩地間的緯度差

二、最小太陽高度(h)的計算

在北半球極晝區的最小太陽高度爲當地地方時0時或24時太陽光線與當地地平線的傾角,即子夜時太陽高度,此時太陽位於正北天空(極點除外)。可分極點、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和兩者之間的地區三種情況。

1、極點在地球自轉運動中,北極點不動,故太陽始終在正南天空且太陽高度只有年變化而無日變化,即一日內最小太陽高度和最大太陽高度一樣。假設當日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爲x,則用公式一可得出:

公式:h=H=90-(90-x)=x

推論一:如某地在一日內太陽高度保持不變,則該地一定位於極點,且太陽高度的大小與當日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數值相等。

2、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

如圖1:N爲北極,O爲地心,M(緯度爲x)爲太陽直射點,則A點爲晨昏線與某緯線圈的切點,其所在的緯線就是當日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根據幾何知識可知∠MOC+∠AOB=90,即A點的地理緯度爲北緯(90°-x)。讀圖可知A點此時的地方時爲0時或24時,太陽位於正北方的地平線上,故其最小太陽高度h=0;其正午太陽高度H=90-〔(90-x)-x〕=2x。

推論二: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的最小太陽高度h=0;其正午太陽高度H=直射點緯度的2倍。

3、極點和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之間的地區

如圖2:N爲北極,O爲地心,M(緯度爲x)爲太陽直射點,A(緯度爲90-x)爲切點,P(緯度爲y)點爲北半球出現極晝現象的某地與0時經線的交點, 、、分別是過M、P、A三點的太陽水平光線,它們相互平行。∠1是過P點的地平線與當地太陽光線的夾角,即P地位於0時經線上的太陽高度——最小太陽高度h。平行於,即∠1等於∠2,A點在晨昏線上,與A點相切,∠2是過A點的切線與過P點的切線(P點的地平線)的夾角,根據幾何知識可知,∠2=∠AOP,∠AOP=∠POB-∠AOB,∠POB、∠AOB是P點和A點的地理緯度,由以上可推知:

h=∠1=∠2=∠AOP=∠POB-∠AOB =y-(90º-x)=y+x-90º

公式:① h=y-(90º-x) ② h=y+x-90º

①極晝區最小太陽高度h=當地地理緯度-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

②極晝區最小太陽高度h=當地地理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90º。

此日P地的正午太陽高度H=90-(y-x),則有h+H= y+x-90º+90-(y-x)=2x

推出公式:h+H=2x

即極晝區的子夜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直射點緯度的2倍,同樣適用於極點以及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

1.雅丹地貌

例:據圖文材料,描述臺吉乃爾湖區水上雅丹地貌景觀的自然形成過程。

答:地質時期臺吉乃爾湖區曾爲湖泊環境,大量泥沙沉積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積地層;隨着湖盆不斷收縮趨於乾涸,古湖中沉積地層暴露於地表;在風力和流水侵蝕下,古湖沉積地層不斷被剝蝕,形成壟槽相間的雅丹地貌;近代以來,湖區氣候轉向暖溼,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積增加且水位上漲,周圍部分雅丹浸泡於水中,形成水上雅丹。

2.嶂石巖地貌

例:太行山中南段斷裂帶的巖牆形成於距今18億至15億年的海洋沉積環境,以巖性堅硬的紅色石英砂岩爲主,下層爲巖性較軟的紫色頁岩和泥岩,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呈階梯狀;推斷嶂石巖地貌形成的主要過程。

答:海相沉積環境,形成石英砂岩;隨太行山斷裂擡升,石英砂岩等出露地表;泥岩巖性軟,易被侵蝕,侵蝕後造成上部岩石崩塌,在外力作用、重力崩塌共同作用下,共同塑造了嶂石巖地貌。

3.花崗岩地貌

例1:三清山是以花崗岩爲主體的斷塊山,簡述其形成過程。

答:早期,該地區地層發生多次岩漿侵入,形成花崗岩;後地層擡升,並形成三條大斷層,中部巖體沿斷層面相對上升,周邊巖體相對下降,形成地壘;地層上升過程中,表層受侵蝕,使花崗岩完全露出,成爲山體主體。

例2:結合示意圖,從內外力的角度描述花崗岩造型石的形成過程。

答:岩漿侵入地下岩層,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岩;受內力擠壓斷裂擡升,上覆岩層遭受風化、侵蝕剝落,花崗岩出露地表;有多組不同方向的垂向節理,外力沿節理下切侵蝕和重力坍塌形成峰叢、峰林、峰柱;在水平節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受外力風化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造型石。

4.冰川地貌

例1:橫斷山脈最高峰貢嘎山海拔爲7556米,貢嘎山具有“鶴立雞羣的身姿,金字塔般的山頂”,描述其形成過程。

答:受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山體不斷擡升隆起形成“鶴立雞羣般的身姿”;隨着山體擡升,冰川侵蝕作用強烈;形成角峰、刃脊等地貌,形似“金字塔般的山頂”。

5.冰洞:

例2:冰洞形成於冰川內部,是由冰下河流沖蝕冰川形成的水系通道,冰洞的形成與溫度和徑流密切相關,是冰川中最危險的區域。推測青藏高原冰洞發育的主要季節,並分析其形成過程。

答:季節:夏季。形成過程:隨着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在冰面形成冰面徑流;冰面徑流彙集後,在冰面裂隙處流入冰下,水流溶蝕冰川,形成水平方向的冰下河道;水平河道中流水再繼續沖蝕冰川,河道不斷加深、拓寬,最終融穿冰壁形成冰洞。

6.峽灣

例:描述挪威鬆恩峽灣的形成過程。

答:冰川時期,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後氣候變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沒,形成峽灣

7.褶皺逆地形(背斜谷,向斜山)

例:指出AB兩地的地貌構造名稱並簡述其形成過程。

答:A處爲背斜谷,其頂部受到張力作用,岩層比較破碎,容易被侵蝕;B處爲向斜山,其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岩層比較堅硬,不易被侵蝕。

8.橫斷山脈

例;描述橫斷山區“獨特”的地貌景觀特點並推測其形成過程。

答:地貌景觀特點:山高谷深、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北高南低。

形成過程: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擡升形成青藏高原,向東延伸的擠壓力受到揚子板塊的抵抗,斷裂發育;隨着海拔擡升,落差加大,流水沿破碎處向下侵蝕加強,在地勢不斷地擡升和河流的不斷下切中形成了山高谷深、山河相間的獨特地貌特點。

9.流石灘

例:高山流石灘位於林線與雪線之間,是高山植物能夠抵達的上限,再往上是裸露的凍土、積雪和冰川,簡述青藏地區高山流石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並分析其形成過程。

答:物理風化(風化作用);流水搬運作用。形成過程:青藏高原地區,氣候寒冷,紫外線強烈,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較強,易導致岩石裂解,形成大大小小的石塊;夏季冰川融化使地表徑流增多,流水搬運碎石到地勢比較平坦的山坡處,進而形成流石灘。

10.地縫

例:地縫是非常狹小且有相當深度及長度的流水溝谷,簡述雲龍(石灰岩)地縫形成的地質過程。

答:淺海環境下,沉積形成碳酸鹽地層;區域受構造運動影響,形成大量裂縫和斷層;降水豐富環境下,地表水沿裂隙和斷層侵蝕,形成溶洞和地下暗河;地下暗河側蝕作用強烈,溶洞展寬;溶洞頂部岩石受重力崩塌,形成地縫。

11.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指在地質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牀)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階梯狀分佈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簡述圖中河流階地的主要形成過程。

答:①地殼相對穩定或下降時,河流攜帶的泥沙在岸邊不斷沉積,形成水下堆積體並不斷升高擴大,枯水期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②後地殼擡升,在河流下切侵蝕作用下,河漫灘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河谷兩側的階地;③經地殼多次間歇性擡升,河流階段性下切,形成多級河流階地。

12.渭河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例: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推測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

答:斷層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的谷地;河流攜帶泥沙在此堆積,形成渭河平原。

13.海蝕柱

例:澳大利亞石灰岩海岸上的“十二使徒巖”形成於海浪的侵蝕作用。分析“十二使徒巖”形成過程的描述。

答: 來自南部大洋的風暴和大風捲起的巨浪,不斷地侵蝕相對鬆軟的石灰岩懸崖,並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這些洞穴不斷被侵蝕變大,當海岬兩側的海蝕穴貫穿,發展形成海蝕拱橋(門);在海浪的不斷侵蝕作用下,海蝕拱橋(門)頂部最終坍塌,海蝕拱橋外側的部分形成形狀各異的岩石柱,並從海岸巖體分離了出去,最終形成了“十二使徒巖”。

14.石蛋

例:說明花崗岩“石蛋”地貌的形成過程。

答:岩漿侵入岩石圈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岩;經地殼擡升出露地表;地表岩石棱角易受風化,較快被侵蝕,形成“石蛋”地貌。

15.喀斯特地貌(溶洞及石柱、石筍)

例:鴛鴦洞位於廣西河池鳳山縣東部,洞中石柱、石筍琳琅滿目,形態動人,栩栩如生。該地曾經爲海洋環境,附近發育有區域斷裂。指出圖示洞穴岩石類型,並簡述該類岩石從形成到演化爲洞內景觀的過程。

答:岩石類型:沉積岩。過程:海洋環境形成了大量的可溶性沉積岩;構造運動使可溶性岩石地層擡升,露出海面;可溶性岩石受斷裂影響多裂縫,地表水易下滲,受流水的溶蝕作用和重力崩塌,逐漸溶蝕形成地下溶洞;從溶洞頂部滴落的水流,經沉積作用形成石柱、石筍等景觀。

16.大理石峰林

例:河北省白石山“白石山因岩石呈白色而得名,因大面積的大理岩峰林而著稱”。描述白石山地貌景觀特點並推測其形成過程。

答:景觀特徵:海拔高;起伏大(多峰林);層理明顯;岩石呈白色。

形成過程:白雲岩大面積沉積;侵入岩體使白雲岩發生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岩;經地殼擡升形成山地;受風化、流水侵蝕等作用形成峰林景觀。

17.喀斯特石林

例:某地景區,距今2.7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積有厚厚的石灰岩,後海陸變遷,海洋形成陸地。阿詩瑪峰位於石林邊緣, 簡述阿詩瑪峰形成過程。

答:早期爲淺海環境,沉積形成石灰岩層;隨着地殼擡升,石灰岩層出露地表;長期受流水溶蝕作用,由於岩石巖性和結構不同,侵蝕程度不同,形成石林。

18.多層溶洞

例:北京市房山有完整的地表與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觀,區域內地下溶洞星羅棋佈,其中石花洞在地殼多次變動過程中,從地表往下形成七層洞層。說出石花洞多層洞層的形成過程。

答:石灰岩岩層中的裂隙利於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對石灰岩產生溶蝕作用,使裂隙不斷擴大形成溶洞;該層溶洞隨地殼擡升,地下水位下降,成爲第一層洞層;當地殼穩定下來時,地下水又在新的岩層部位進行溶蝕作用,形成新的洞層;經地殼多次擡升便形成了多層洞層。

19.峰叢窪地

例:推測雲貴高原峰叢窪地的形成過程。

答:在海洋環境時期,石灰岩大量沉積;地質史上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地殼強烈擡升形成雲貴高原;地表水匯入低窪處,水流通過石灰岩的裂隙對岩石不斷溶蝕,裂隙變寬變深,山體被切割形成峰叢;隨着地表水對石灰岩的溶蝕、沖蝕、搬運作用增強,使巖體坍塌,窪地形成。

20.天窗

例:.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闡釋“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形成的具體過程。

答: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蝕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繼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形成天窗。(大而深的爲天坑)

21.河岸沙丘

例:西藏米林的爬升沙丘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旁。指出米林爬升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並描述其形成過程。

答:風力搬運作用與沉積作用。形成過程:該地冬春季降水少,河漫灘大面積出露,此時該地植被稀少,風力較大,河漫灘和沙洲上的沙粒被搬運,後受到地形阻擋,在山前堆積形成沙丘。

22.海岸沙漠(丘)

例1:千湖沙漠,位於巴西海岸附近的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之中,該沙漠年降水量可達1400~1600毫米。簡述千湖沙漠形成的過程。

答:河流攜帶泥沙搬運至河口;沿海洋流對河水產生阻滯,泥沙沉積;乾季受盛行風(東南信風)吹拂,泥沙被風力作用搬運到沿岸沉積形成沙漠;雨季受赤道低氣壓控制,降水量豐富,積水成湖。

例2:據圖描述法國西海岸最大沙丘的形成過程。

答:落潮時,露出大面積沙灘,盛行西風會將沙洲和沙灘的沙吹向岸邊,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擋,風速減慢沙塵堆積而成。

23.海岸黑沙灘

例:塔納島位於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圖國的南部,塔納島東北部有亞蘇爾火山,其400米範圍內有多個火山口

塔納島有着一大片美麗的黑沙灘,沙粒黝黑,但卻細膩無比。簡述塔納島黑色沙灘的地質形成過程。

答:塔納島地處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大量在島上沉積;島上河流將黑色的火山灰帶至海邊,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黑色沙灘。

24.湖岸沙丘

例:呼倫湖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境內。描述呼倫湖東南沿岸沙丘帶形成過程。

答:該地盛行西北風;湖面開闊阻力小,風速較大;強勁的西北風挾帶湖底和沿岸的沙子向東南方向移動;隨着風速減慢,沙粒逐漸堆積成如今的沙丘。

25.島嶼

例:冰島位於北大西洋中央部分的海嶺上,島上分佈着大小火山130多座。簡述冰島形成過程。

答:位於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生長邊界;岩漿沿板塊裂隙噴發,遇海水冷凝形成海嶺;火山繼續噴發,海嶺出露海面,形成島嶼。

26.海蝕平臺

例:海洋塑造了衆多海岸地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描述海蝕平臺的形成過程。

答:海岸基岩不斷受海水侵蝕形成海蝕洞;海蝕洞上方巖體崩塌,形成海蝕崖;海蝕崖受海水侵蝕不斷後退,其底面受磨蝕形成平臺;由於海面下降或地勢擡升,形成出露海平面的海蝕平臺。

27.海牀“近岸凹槽”

例:山東芝罘島由堅硬基岩構成,海岸陡峭。在島嶼西端的礫石、砂礫、砂大小混雜分佈的近岸平坦海牀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描述海牀上“近岸凹槽”形成過程。

答:該地冬季盛行強盛的西北風,使向岸衝擊風浪速度加大;急速海浪向岸(陡峭海岸)堆積;使海岸處海水面擡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動並侵蝕近岸海底(海牀)形成凹槽。

28.鵝卵石海灘

例:花嶴島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境內,島嶼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環列崖壁高聳的火山岩柱狀節理羣,崖壁下遍佈渾圓的卵石。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簡述崖壁下卵石灘形成的主要過程。

答:花嶴島位於環太平火山地震帶,岩漿噴出冷卻凝固形成陡峻的火山岩石柱羣;岩石風化崩塌後在崖底堆積;在長期的海浪侵蝕和相互磨蝕作用下形成渾圓的卵石灘。

29.壺穴

例:壺穴是口小底大近似於壺型凹坑的水蝕地貌,常見於起伏大、陡峭的峽谷地帶,個體一般具有尺寸大、蝕刻深的特徵。根據上圖,說明壺穴的形成過程。

答:河牀基岩存在裂隙發育,在流水的侵蝕下裂隙不斷擴大;裂隙擴大形成小的凹坑,流水在凹坑中形成渦流;在渦流的帶動下,凹坑內壁不斷被礫石侵蝕磨圓、擴大,形成壺穴。

30.石臼

例:石臼:.水在自然界中固、液態變化深刻影響着岩石。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推測位於大興安嶺餘脈的黃崗嶺南部的大青山石臼形成過程及擴大的原因。

答:當地晴天較多,晝夜溫差大,風化作用強,岩石多裂隙;偏西風強勁,攜帶湖泊水汽進入岩石縫隙中,在凹陷處彙集;氣溫多在0℃左右,縫隙中的水易產生凍融現象(或冰劈作用),結冰時撐開了石臼縫隙,融冰時水進一步滲入岩石縫隙中,如此循環往復,形成石臼並不斷擴大。

31.石環

例:石環是高寒地區一種獨特的凍土景觀,是飽含水分、大小土石顆粒混雜的土層反覆結冰和融化的結果,它的形成要經過垂直分選和水平分選兩個過程。試描述石環的形成過程。

答:飽含水分、大小土石顆粒混雜的土層中,碎石塊周圍孔隙比較大,容易積聚較多的液態水,結冰膨脹,石塊被擡高,融化時石塊的邊緣被掉落下來的土塊支撐住使它卻不能回到原地,如此往復石塊被擡升出地面;地面中含水較多的細粒沙層,凍結時體積膨脹要大於含水較少的粗粒碎石層,結果細粒沙層就形成一個個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脹中心,慢慢把碎石擠到邊緣,形成一個個石頭圓環。

32.沙嘴

例1:海南島東部玉帶灘是由砂質顆粒物組成的沙灘半島,南北長8.5千米,是在河流與海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分析玉帶灘沙嘴的形成過程。

答:河流從上游攜帶泥沙,入海口地勢平坦,加上海水頂託,流速變慢,泥沙沉積;海水由西南向東北流動,攜帶泥沙向東北方向輸送形成沙嘴。

例2:海邊沙嘴是海陸相互作用的產物,試推斷西北非沙洲不斷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答: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頂託作用,流速變慢,泥沙沉積;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響,沙洲不斷向南延伸。

例3:.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海水鹽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受極地冷空氣影響盛行偏北大風,夏季較乾燥。西部有狹長的沙嘴。簡析狹長沙嘴的形成過程

答:衆多河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亞速海;常年存在海流呈逆時針方向將泥沙搬運到錫瓦什灣東部;錫瓦什灣島嶼衆多,海底地形平坦,水深淺,海流運動速度減緩;海流攜帶泥沙易沉積形成狹長沙嘴。

33.三角洲

例:描述三角洲的形成過程

答:河流上游的侵蝕作用和搬運作用較強,河流含沙量較大;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區時,地勢平緩,流速減慢;加之河水受海水或湖水的頂託作用,流速顯著減弱,河水將挾帶的大量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外形常呈三角狀,所以稱爲三角洲。

34.山麓沖積扇

例:描述山麓沖積扇的形成過程。

答:在山區,洪水期,河流上游地勢陡峭,地勢落差大,水流急,流速快,攜帶大量的泥沙和礫石由上游而下到達出山口,出山口地勢變緩,水流速度減慢,河水搬運能力下降,泥沙和礫石不斷堆積成扇形,形成山麓沖積扇。

35.黃土“峁”

例:描述黃土高原地貌黃土“峁”的形成過程

答:土高原被流水侵蝕、切割形成塬面平坦開闊的黃土塬;黃土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爲山樑,稱爲黃土“樑”。如果樑地再被溝谷流水橫向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爲黃土“峁”。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36.蛇曲(河曲)

例: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是蛇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內蒙古蛇曲最多最美的河是克魯倫河。說明克魯倫河蛇曲形成過程。

答:克魯倫河流經的草原區,地勢平坦初期河牀較直,以側蝕爲主兩岸均受沖刷;河流兩岸因各種原因(土壤或巖性差異、地勢起伏、地轉偏向力等影響)抗沖刷能力不同;抗沖刷弱的一側會被侵蝕得更快,產生坍塌形成凹岸;因慣性作用河水衝向凹岸,凹岸水量增多流速加快,河岸、河底受侵蝕加劇,河牀變深,河岸退縮;凸岸水流速度減緩,侵蝕變弱堆積爲主,堆積的泥沙使凸岸河道變淺,甚至露出水面;凹岸不斷受侵蝕退縮,凸岸則不斷堆積向河道內延伸,長期作用下,河道越來越彎曲形成蛇曲景觀。

37.漠境礫冥

例:南極洲的菲爾德斯半島各採樣點的地表均有一層棱角狀礫石平鋪在土壤的表面,稱之爲“漠境礫冥”。請推測漠境礫冥的形成過程。

答:地質時期岩漿活動劇烈,地表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廣佈;氣溫日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大,岩石熱脹冷縮作用強烈;降水較豐富,岩石的裂隙中水的凍融作用強烈;經過風力、流水等外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漠境礫冥。

38.天山石河

例:描述天山石河的形成過程

答:一般多發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凍土層發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塊礫石順着溼潤的碎屑墊面發生整體運動,大量礫石充填凹槽或溝谷形成石河景觀。

39.天坑

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天坑形成的過程。

答: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岩,石灰岩隨地殼擡升至高處,然後在流水侵蝕、溶蝕作用下形成地下溶洞,隨着溶洞擴大,上覆岩層自然坍塌而形成天坑。

40.石化森林

例:推測巴塔哥尼亞地區“石化森林”的形成過程。

答:安第斯山脈還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亞地區受西風的影響,降水豐富,森林茂密;板塊運動使安第斯山脈隆起擡升,大量的火山噴發導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沒,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森林演變成化石;外力(侵蝕、搬運)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