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這一幕暴露扎心真相!父母這樣的教育偏見,不毀掉孩子纔怪

作者:主創團·筱恬

五一假期帶孩子去外地旅遊,在高鐵上看到這樣一對母子。

他倆坐在我們的鄰側。媽媽看起來幹練而知性,兒子大概十歲左右。

列車開動沒多久,那位媽媽就幫兒子放下小桌板,從書包裡取出幾本書來。在她的安排下,男孩先後練習了口算,刷了英語分級讀物,還做了奧數題和語文閱讀理解題。據觀察,這些大部分都是家長額外佈置的“加餐”。

這一路近三小時的旅途,小男孩幾乎全程都在寫作業。期間,他有好幾次鬧情緒,抱怨作業太多不想做,都被他媽媽一口拒絕了:

“路上那麼長時間,正好用來學習啊,不然浪費了多可惜。”

眼前的場景似曾相識。記得此前的小長假,就有網友發視頻稱,在高鐵上看到一車廂的孩子們都在埋頭寫作業,新聞還衝上了熱搜。

不知從何時起,做作業變成了中小學生的高鐵標配。這固然有作業太多的客觀因素,但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家長們的主動選擇。

有網友就曾坦言,帶孩子坐高鐵時,那好幾個小時不用來做點和學習有關的事,會覺得很虧。至於效果如何,卻並不在考慮範疇之內。

內卷的教育氛圍下,我們見不得孩子閒,看不慣孩子玩;同時一心盯着孩子的學業,生怕落後於人。

成績,或許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執念。

成績至上的背後,是無處安放的焦慮

男孩在急駛的列車上奮筆疾書的樣子,讓人不禁聯想到另一則新聞。

前段時間,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收治了一名初一女生小云。

當時,她持續低燒一週,確診爲支原體感染,CT影像顯示肺葉都白了。

醫生建議小云住院,但她媽媽卻拒絕了,聲稱擔心住院會耽誤學習。

在媽媽看來,女兒一旦住院至少得三四天,會落下不少作業,導致成績掉隊,難以補回來。

一邊是健康,一邊是成績。很顯然,小云媽媽本末倒置,把天平傾向了後者。

在女兒病情嚴重、已經白肺的情況下,她依然在糾結功課、分數之類的身外之物。

事實上,這種情況並非個例。前陣子女兒班上就有一個同學,生病期間上午吃了退燒藥來上課,下午趕去醫院打點滴,連續一週都是這樣。

而在醫院裡,邊輸液邊做題的孩子也不在少數。有些城市還專門在兒科開闢了“兒童輸液學習區”,一整排看上去不過是小學生的孩子們,齊刷刷地左手打吊瓶,右手寫作業。

這一切讓人心裡百味雜陳。現在的孩子,放假了不能放鬆,生病了不敢休息,真的太難了!

但,這正是如今內卷的教育現狀。在其背後,是雞娃心切的父母們那份滿滿的焦慮——生怕孩子落後,考試分數退步,最終影響評優和升學。

歸根結底,還是“成績至上”的理念深深影響着我們。它已成爲當代父母眼裡最重要的東西,甚至不惜以孩子的健康爲代價來換取。

家長越看重成績,孩子越不成器

然而,我們對成績抓得越緊,孩子就越優秀了嗎?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閨蜜最近就陷入了巨大的苦惱之中。一直以來,她都是堅定的雞娃主義者,對兒子的成績極其重視。

在她的精心培養下,她的兒子也確實爭氣,不僅成績優異,而且發展了多項特長,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轉折發生在兒子上初中以後。由於學業難度和強度陡然增大,男孩在成績方面的優勢不再明顯,有幾次考試甚至掉到了班級中游水平。

對此,閨蜜很着急,於是對兒子進一步提高了要求,很多時候達到了嚴苛的程度。

但與此同時,男孩的青春期逆反也接踵而至,他開始公然反抗閨蜜的要求,還出現了厭學情緒。

就這樣,一邊是強勢的母親在拼命加碼讓兒子學習,另一邊是叛逆的孩子日益想擺脫大人的管教。直到有一天,母子倆又因爲做題目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男孩在情緒爆發之下撕碎了所有課外習題冊,朝閨蜜哭喊到:

“從小到大,你只關心成績,我真是受夠了!

那一刻,閨蜜彷彿萬箭穿心。她感覺自己此前所有的付出都白費了。

想到了電視劇《小捨得》裡的男孩子悠。

在媽媽唯分數是問的態度裡,他活得壓抑而痛苦。他曾黯然地說:“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一次又一次,他拼命努力,卻總是達不到媽媽的期許。最終,他壓力過大,精神出現了問題。

而直到這時,他的媽媽才真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決心放棄雞娃。

徐凱文教授曾指出,過分在意成績的家庭,容易培養出“空心病”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或許會很優秀,可內在卻“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具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空虛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不知道爲什麼要活下去”。

當教育目標只剩“考出好分數,上一個好大學”那麼狹隘,當家長所有的關注點只和成績掛鉤……這時候,我們以爲所做的一切是爲了孩子的前途考慮,實際上卻是親手把孩子的成才路變得越來越窄。

教育的真正重點,是培養孩子的非認知能力

作家劉繼榮曾經寫過她女兒的故事。

小姑娘成績中等,沒有特長,放在人堆裡平平無奇,拿不出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期間,他們也曾爲提高女兒的學習成績動了不少腦筋。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可一番折騰下來,女兒非但成績沒有提高,身體也沒扛住,甚至一提考試就厭食、失眠、冒虛汗。

無奈之下,劉繼榮放棄了雞娃,恢復了女兒正常的作息。

期中考試後,她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儘管被告知孩子的分數排名依然是中等,可資深的班主任卻分享了一件他從教三十年來第一次遇到的“怪”事——

在被問起自己最欣賞班裡的哪位同學時,全班同學竟毫無例外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有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很多同學還建議,由女兒來擔任班長。

對此,班主任感嘆道:“這個孩子雖說成績一般,可爲人實在很優秀啊。”

這件事,讓劉繼榮深受觸動。她在文中由衷地寫到: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爲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裡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爲: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裡,她都能安然地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爲父母,還想爲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的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大概率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相比考試會解題,其實他們更加需要的是適應社會的叢林法則,在未來生活得體面而從容。而這些,光有好成績並不能實現。

《性格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到,真正拉開個體差距的,其實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也就是“非認知能力”。

換句話說,決定孩子未來能否過得很好的關鍵,並非聰不聰明(智商)以及考試拿多少分(學科類的認知水平),而是孩子本身是個怎樣的人(非認知能力)。

這些人格特質無法通過數值來衡量,卻在潛移默化中,猶如一股巨大的推動力,決定了一個孩子最終的人生高度。

同時,書中還列出了七種對孩子今後影響最大的核心能力,分別是:堅毅、自控力、熱忱、社交能力、感恩、樂觀、好奇心。

因此,作爲家長,我們要做的便是把目光放遠,把格局打開,想辦法幫孩子趁早擁有這些可貴的特質,從而爲今後立足於世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