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小確幸 鏡頭前秀自信

Z·J·S·尼德曼德父子攝影工作室攝於1976年的人像作品《無題》。(邦瀚斯提供)

Z·J·S·尼德曼德父子於70年代記錄的人像可見人們日常行樂的一面。(邦瀚斯提供)

在備感壓迫的時代,也能借着小小的烏托邦而綻放自信與歡樂。由南非「Z·J·S·尼德曼德父子」攝影工作室於70年代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展示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歷史記憶,也見證了人們即使在壓抑的年代,仍在鏡頭前展現自信光芒,一系列照片近日將於倫敦拍場。

攝影工作室 變烏托邦

上世紀40年代,Z·J·S·尼德曼德與兒子理查德在南非東北部的格雷鎮經營家族攝影工作室,工作室也毗連家中在鎮內同時經營的髮廊,1968年因當地政府頒佈「重新安置」政策,將黑人與白人族羣分配安排在城市的不同商業、住宅區。依「種族區域法」,格雷鎮在種族隔離時期屬「白人地區」,工作室被迫遷至格雷鎮外。

Z·J·S·尼德曼德父子的攝影工作室遷至格雷鎮外的郊區恩赫拉拉格,當地是犯罪活動猖獗之所而被嚴格管控,一些想進工作室拍照的人還必須申請許可證才能進入小鎮,自然使得尼德曼德父子的工作室門可羅雀,但卻也因此意外成爲小小的烏托邦,在其中盡情展現不受外在環境壓抑的自信。

日常玩創意 苦中作樂

此次Z·J·S·尼德曼德父子攝影工作室珍藏上拍共計1126幀照片及4套影音紀錄,估價6000至9000英鎊。邦瀚斯現代與當代非洲藝術專家Helene Love-Allotey表示:「南非種族隔離時期,影棚屬極少數能讓人表達自我的處所。此批極爲罕見的歷史檔案照片,揭示生活雖苦,但人們仍能日常創意行樂的一面。」

理查德接手工作室後,於1983年將工作室遷回格雷鎮,將工作室改用白人化名「哈里斯」經營,再從黑白攝影轉向彩色攝影,但仍諸多種族隔離時期的小確幸,如英國記者、策展人Ekow Eshun所言:「儘管理查德在充滿壓迫的歷史背景下完成這批照片,畫中人物卻散發自豪和自我肯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