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都鬧翻了,她們竟然還有新聞理想…

✧ 1968年,馬爾庫塞向美國學生宣佈:“偉大的歷史事變第二次出現時並非總是笑劇,也可能是悲劇,因爲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在渴求同一些尚未實現的東西:終止遠方的殺戮、廢除種族隔離、讓每個人都能獲得解放而平等地享有生存權,但這些本不該成爲遙遠的理想。”

✧ 那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大學生們高聲宣講着反對越南戰爭,反對種族隔離的觀點,即使校方再三讓他們保持安靜,這場轟轟烈烈的學生民權運動依然沒有停止。後世稱這場運動爲“自由之夏”,八百名學生被逮捕,但它帶來了黑人的政治覺醒,也推動了“言論自由運動”

✧ 60年後的今天,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自比於1968年的“自由之夏”,再一次在校園裡搭起了帳篷、舉起諸如“停止轟炸加沙(stop bombing Gaza)”、“解放巴勒斯坦(free Palestine)、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終將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 palestin will be free)”等標語。縱使這場學生反抗運動被美國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標榜爲是“反猶主義”,縱使不少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在紐約的猶太人表達了“對此感到不舒服”的情緒,縱使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麻省理工、耶魯大學等美國老牌名校都讓武裝警察進入校園逮捕學生,進行“校園清場”。但學生們在面對媒體鏡頭時、在社交媒體上依然大聲倡議:“我們反對的是戰爭,不是猶太人”,“猶太人感到不舒服,但不舒服和不安全是兩碼事,巴勒斯坦人感受到的是不安全,不要因爲你們的不舒服,而影響大學所重視的自由以及公開對話。”

✧ 當近2000名學生被逮捕之後,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哲學系的教授們用講義製作了手幅,穿上了自己的博生服,站在教學樓前保護學生不被傷害:“當學生在爲和平和吶喊,當學校允許警察的槍口對準學生,那我穿上博士服,用肉身保護學生”這段對話被《華爾街日報》捕捉到,作爲一次歷史留存。

✧ 馬爾庫塞所言之“偉大的歷史事變”正在第三次上演,未曾實現的東西依然是遙遠的夢想,但一場運動的歷史重要性有時不在於成果,而在於無數閃光的思想和精神正在昂揚起一個時代漸趨消沉的意志。

*哥倫比亞大學內身穿博士服的教授們

【全文內容概述(省流版)】

當我們撇開政治與主義時,另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探討,其一是“學校與學生”,其二是“新聞與自媒體”,每一組詞的前者都充斥着羈絆與意識形態的束縛,每一組詞的後者都創造出了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

1、學校與學生:大學的自由意志是否被侵犯,是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運動的中心,種族與政治問題足夠複雜,但關於自由的問題總是簡單且有力:是,或者不是——學生們早就已經得到了答案,所以才期待創造出美好的願景。

2、新聞與自媒體:感謝社交媒體和社交媒體上無數的個人視角,正在儘可能全面的還原這場抗議;也感謝在8個小時內組建了編輯部的哥倫比亞新聞學院中國研究生們,讓遙遠彼岸的複雜與吶喊清晰的傳了過來。

在五四青年節的今天,致敬全世界的青年人!!!

Hands off our students

戰爭與和平✶

@TuTouSuo ™️

在美中國學者王璞教授在近距離觀察了哈佛大學的抗議活動後提到:“這場學生運動確實聯動了一百年來這個世界的許多基本問題框架:猶太問題,美國和霸權問題,戰爭與和平問題,青年問題,大學問題,民族解放問題,而全國示威學生們已經試圖把巴勒斯坦問題和世界上其他許許多多不公正聯繫在了一起。”可以想見的包括種族的歧視、性別的不平等、貧富的懸殊等問題正在被廣泛的置於“抗議”的框架之下,讓整個世界的大人們、政客們、資本家們聽到來自“青年”的聲音。

當我們撇開那些宏大的歷史框架和政治外殼時,稍縱即逝的社會情緒或許只能從最激進但也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青年口中得知——大學的學生們、社交媒體、學生自媒體,這三個概念幾乎在此次抗議中具備了“獨挑大樑、改變世界”的能力,徹底地站在了整個政治、官僚體系、傳統媒體機構和美國霸權主義的對立面。

☆ 大學vs青年學生

️ / TuTouSuo Monsters /

這場抗議的最初起源於部分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呼籲校方從與以色列軍事行動相關聯的事業中撤資,學生們爲此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對面的草坪上搭建了大約50頂帳篷,而活動的組織者是哥倫比亞大學中的校園聯盟“加沙團結營地”。其實在哥倫比亞大學,各類抗議活動、政治類活動不在少數,這也不是校園內的第一次關於“巴以衝突”的相關活動。但問題在於,4月17日抗議帳篷出現後的5小時,哥大校長、埃及裔經濟學家馬特·沙菲克便出席了華盛頓的一場聽證會,並在聽證會上保證會阻止校園內的一切“反猶活動”。聽證會結束第二天,所有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生都收到了來自沙菲克的郵件:出於安全考慮,她作出了一個本希望永不必要、卻不得不作出的決定——授權紐約市警察局清除校園草坪上的帳篷營地。

據BBC報道,共有108學生在抗議現場被捕,逮捕現場周圍無數學生對警察高喊“shame on you”,於是該起事件的性質從關於巴以衝突的政治性問題,轉變爲大學的自由意志是否被侵犯的問題。

事實上,由於美國天然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性質,大部分社會機構,包括大學、媒體都能在“觀點自由市場”中保持多元化和獨立化。故而美國的大學大多爲私立大學(尤其是美國的頂尖高校),其教育使命也是追求不受意識形態束縛的真理。正因如此,大學成爲美國多元社會最大的貢獻者之一,在歷史上多次抵制執政者的壓力,接納政治上來自“敵對”國家、但在學術上有潛力的年輕人——我們所熟悉的從法蘭克福輾轉至美國的阿多諾便是如此。

某種程度上,以社會學、新聞學聞名的哥倫比亞大學便是美國多元化的縮影。但政治的獨立性和多元化的背後依然存在經濟勢力的掣肘,這也是爲什麼當哥大學生羣體將矛頭對準“巴以衝突背後的資本集團”後情況便開始失控的原因——校園管理者如沙菲克無法承擔失去“捐助者”的後果,但學生羣體關注的從來都不是所謂的“複雜和羈絆”,因爲“複雜”會催生出無數的束縛和不自由,但爭取自由意志只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問題。

爲了論證這一觀點,哥大的學生們在草坪上開啓了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會圍坐在一起自發的閱讀與加沙的歷史、政治相關的書籍,並大聲朗讀諸如《自由與文明》《大地上的受苦者》中的觀點,從歷史的細節中去論證針對壓迫者的反抗與鬥爭是正當的,而他們的抗議也是正當的。

自由意志在草坪的圍讀中,被反覆論證爲必須捍衛的權力。

有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麼用呢?在草地上喊喊口號,去論證一個早就已經被證明爲是真理但從來都沒有被實現的權力價值根本沒有意義。誠然,學生依舊是學生,他們既沒辦法直接幫助遠在巴勒斯坦的被壓迫者,也沒有辦法真正衝破“校園”這層象牙塔的束縛,但如果沒有他們的“抗議”,如果沒有抗議所帶來的“暴力清場”,或許絕大多數人還沉浸在一種美國民主所創生的美夢之中,認爲自由女神會公平的對每一個人微笑。

青年,尤其是有知識的、有理性與理想的青年們的無上榮光不在於改變,而在於致力於改變的勇氣。

美國哲學家亞爾丁·漢密爾頓(AlfredNorthWhitehead)在其著作《自由與文明》中提出:“大學不僅是社會上最高級別和最完整組織形式,也是人類先鋒。”

大學裡的青年、老師、知識、真理、和自由意志皆是。

4月30日凌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攜帶巴勒斯坦旗幟、標語和柵欄等障礙物衝入漢密爾頓樓(Hamilton Hall),宣佈開始佔領這座建築——雖然並不是同一個漢密爾頓,但巧合的“同名”之下,又怎麼不是一次對“人類先鋒”的具象表達呢?

☆ 傳統媒體vs自媒體

️ / TuTouSuo Monsters /

青年學生們自己,也從來都不滿足於草地圍讀,或者喊喊口號——說實話,或許他們是全世界中最期待看到變化,也最願意爲理想付出行動,甚至是做出犧牲的人。

馬爾庫塞在1968年在學生運動中的高呼:“學校只不過是更廣闊社會和現存體制的一小部分,學生必須讓政治走向大學以外。”於是伯克利大學在當時成爲了反越戰的重要基地。“走出去”最直白的翻譯便是“傳播”,廣泛的傳播與廣泛的知曉——60年後,2024年的學生運動,也毫無例外正沿着馬爾庫塞的倡議,用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將關於公平和自由的呼喊傳出校園,傳向整個社會。因此 傳播,尤其是 廣泛的傳播絕不 不僅僅 是一種政治表態,更象徵青年學生 着走出象牙塔和書本、走向更殘酷的現實世界。

但似乎這樣 的“勇氣”並沒有得到認可——美國幾乎所有大報,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在以“過來人”的老成,暗諷學生們的要求是完全不懂學校怎麼運作,幼稚瑣細;甚至《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還在報刊中調笑到FBI真應該好好查查是誰在資助哈佛大學的學生,不然他們怎麼會有吃不完的速食和使不完的力氣。

好在哥倫比亞大學有世界上最好的新聞學院(可能沒有之一),好在普利策的銅像依然佇立在哥倫比亞大學,於是哥大的學生們迅速成立的相應的組織,在包括youtube、Twitter、tiktok等平臺上廣泛的介紹、採訪、報道、直播這次抗議行動的全過程。不僅僅是在美國本土的傳播,哥倫比亞新聞學院裡的各 國學生們也正在將“這裡正在發生”傳給全世界。

b站上一個名爲“普門的世界”的賬號在4月26日發佈了第一條名爲《哥大新聞學院|我們在8小時內成立了編輯部》的視頻,一羣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專業在讀的中國研究生們成立了編輯部,開始大量採訪、報道此次抗議。視頻發出後,除了大量“注意安全!”“保護自己”的聲音之外,高讚的兩 條評論分別是:

“畢業前20天敢這麼幹,我向你致敬。那些挺身而出被抓的留學生不應該被嘲笑,敢於爲他人發聲是勇士,是俠義。你的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答辯都不需要學校或者導師認可,因爲你已經做到了記者該做的,你就已經是 一個出色的新聞記者了。”

“總會有一些東西存在的意義超乎於學位,工作,前途,甚至是自由和生命。這是人們對公平,正義和善良的嚮往,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原因。”

“學新聞的目的,記錄世界,呈現真相。”

我們似乎已經討論過無數遍“新聞已死”,,我們也似乎早已經習慣了新聞被意識形態裹挾。但似乎恰恰是這幾篇來自遙遠的大洋彼岸,沒有精巧的設計但寫滿了“真相”和“記錄”的視頻作品,再一次刻畫出了那個似乎已經被人們“神化又唾棄”了的新聞理想:往往迸發於某個值得被記錄、應該被知曉、必須被傳播的瞬間,迸發於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彼此拉扯之中。

而這個世界上,也正是有那麼一小撮依然有熱血、依然執着、依然想要傳遞“真相”和“告訴大家正在發生”什麼的人存在,我們才能目睹這一場對不公平的反抗,也才能理解自由意志的真理。

最後,在五四青年節,引用澎湃思想的一段話作爲結尾:

“在現實世界裡社會運動絕不會從天而降, 相反,是在那些平日被人忽視的角落裡與陰影下,因各種原因而選擇鬥爭的先驅者、形形色色的基層組織者和宣傳家、以及更多爲了理想信念而默默努力的人們,在漫長而無趣的日常政治實踐中編織起了一張政治動員的潛在網絡,而他們自己也在實踐中被鍛造爲無數股鐵一般的力量。當社會的不滿已接近火山口時,這些從未對事業喪失信心的小人物們就匯成了一股洪流,在廣闊的歷史天空 下,在統治階級發號施令的競技場裡宣佈:新的現實已來 。”

參考文獻

《歷史知道風向哪裡吹:從哥倫比亞大學的佔領運動說起》澎湃思想市場

《幾個幫助我們理解哥大抗議事件的視角》bebeyondMBA

《56年來的首次校園逮捕,引爆了美國高校的反以浪潮》南方人物週刊

ꕤ⋆⸝⸝Idealism

「逃離軌道 奔向曠野」

禿頭所2025屆全程班

以實用應試,尋找新的綠洲

⸝⸝Spring Festival

「2025屆TTS春日實驗企劃 」

三門學科基礎知識

傳播/新聞/網傳/理解新傳學科

⸝⸝creat new world⸝⸝

「2025屆TTS新傳公開課 」

讓想象力奪權

DON'T CRY!!RES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