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旅局狂卷馬拉松幕後

領導:別的市都辦了,咱們也辦一場吧。

欄目 | 文旅商業觀察

領域 | 目的地營銷

01

今年4月上旬,華北A地市委聯合當地文旅、宣傳、公安三個部門一起開了個會。

會上領導挺多,一個正廳級,兩個副廳級和若干處級幹部,應邀前來的還有一羣當地企業、各種協會,這場由政府牽頭的“馬拉松調研座談會”,只爲討論一個主題——如何把A地的馬拉松打造成一年一度的盛會。

領導興致勃勃地講話:我們要打造一個體育文化現象,爭取暑期出圈。

圖片來源:網絡/賽事與本文無關

接下來,文旅局被重點點名,負責尋找承辦方、贊助商、田協認證,“該申請補貼的補貼,要什麼政策打報告走特批。”

一位參會人員記得,有領導在敦敦教誨文旅局時還說了句:我們辦馬拉松總比天水麻辣燙、開封王婆高級吧,現在全國各地都在跑馬拉松了,咱們也不能落後。

4月上旬到五一前,A市類似的研討會開了三四次,每次文旅局的B君都被耳提面命。

B君說,幾乎每個領導見到他都會問同一個問題:最快什麼時候能落地?

他反覆解釋:這個需要預熱,暑期同類賽事太多,承辦方不積極,咱們市知名度也有待打開,要和周邊那幾個同樣辦馬拉松的省市搞出差異化,吸引外國選手參賽更要有高額獎金......

領導大手一揮,這都不是事,“你讓那個XX企業拿幾百萬,去年不是有電商園區減稅政策麼,再給他們延兩年嘛...”

一次市委組織開會,除了文旅局,市宣傳、交管、公安、消防一票人馬應有盡有。

有個企業家C總在會上忍不住說:領導總問我能不能接,我覺得政府敢於倡導這種賽事,振興文旅經濟,確實是好事......

“不過要真把這個賽事辦成節日,能不能前後兩天辦個音樂節什麼的,索性就把馬拉松辦成暑期城市嘉年華一部分,我們也有動力。”

一位主管宣傳的領導D處大驚失色,說C總你怎麼能有這種想法呢?市裡今年主導馬拉松,不就是因爲前段時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關於堅決糾治部分地方基層搞“新形象工程”問題的工作提示》裡重點防範和糾治不計成本跟風大辦音樂節嗎?

D處表情嚴肅地敲着桌子,“你到底領會這個精神沒有?”

公安也馬上擺手,C總啊,你看我們就這麼多人,辦的了馬拉松,就辦不了音樂節,下面兄弟也得休息啊是不是?再說今年不辦音樂節是上面政策......

C總有氣無力地回了一句,那也不能“一刀切”吧,市委領導看各執一詞,當場讓他們幾個面對面建羣,“怎麼越聊越跑題?你們回去慢慢協商。”

02

A市箭在弦上背後,“馬拉松熱”勢能爆發早已多年,熱浪覆蓋全國。

據中國馬拉松信息平臺統計,2023年全國共舉辦580場賽事,範圍涉及31個省級行政區,參賽總人次550萬,這還不包括更多未經認證,或已滲透到縣級市乃至鄉村的馬拉松或者短程精英賽、“歡樂跑”比賽。

經歷去年一年瘋狂,2024馬拉松賽事有多火爆?從今年的賽事報名便可初見端倪。

以參賽規模爲33000人的無錫馬拉松爲例,報名人數達到了265920人,創造了中國馬拉松賽事報名人數紀錄,全程馬拉松項目中籤概率僅爲3.45%。

同日開跑的武漢馬拉松,同樣吸引了超過26萬人報名,刷新了賽事紀錄。

對此,作家蔣方舟曾有個形象的比喻——“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也是新中產的“身份象徵”。

此言非虛,艾瑞諮詢調研則顯示,2022年中國年輕跑步愛好者平均年消費3361.8元,超過半數的人近五年消費有所增加,爲了報名、裝備、食宿花費萬元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B君回憶,領導之所以如此重視馬拉松,就是因爲鄰市去年年底大搞了一場,先不說賺了多少,聲勢陣仗上搞得很大,年底述職很有面子。

領導重視,意味着健康、自律生活方式的跑步,不知何時與高鐵、機場等基建工程一樣,成了一座城市的新名片。

事實上,相比疫情前,雖然越來越多的城市瞅準了馬拉松賽道,卻依然是“毛毛雨”。

據中國田徑協會官網顯示,疫情前的2019年馬拉松賽事數量一共1828場(800人規模以上),而在四年前,這項運動賽事還僅有一百多場。

這讓全民閒不住的美國人相形見絀,他們用了整整50年時間發展,一年才堪堪1500場賽事,德國田徑協會2019年的數據顯示,該國每年專業馬拉松比賽也不過180場。

2019年柏林馬拉松/旅界實拍

中國用4年時間完成超越,疫情歸零後,又再次開啓“趕英超美”之路,對一些地方政府基層造成了莫大壓力。

晚上9點半,B君再次回到了他的辦公室,那是因爲和田協進行交流溝通後需要準備材料。

作爲一位地級市文旅部門的負責人,B君覺得今年是他從事文旅工作20多年來最困難的一年。

“今年文旅工作難幹,有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很多地方文旅部門成了一個‘令人嫌棄’的職位,沒人願意去。一個原因可能是現在各地文旅都很卷,其次現在文旅工作不好做了,收入上不來,還天天被領導問責,哪個網紅城市一冒頭,立刻要準備相應預案,”B君感嘆道,“這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僅僅一個馬拉松賽事舉辦,已經讓B君連續多個週末加班,他苦笑着和同在鄰市文旅局工作的老同學交流,那邊的答覆是“一樣的,今年就是往死了卷,不辦馬拉松也不能讓你歇着。”

03

失控的馬拉松熱度導致城市競爭升級。

據旅界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170多個城市舉辦過馬拉松,北京、重慶、蘇州均超10個場次。

今年就連A市等一些不知名的三四線城市也紛紛加入馬拉松的舉辦熱潮,跑友們直喊,中年人不夠用了,非洲大兄弟也快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網絡/賽事與本文無關

只不過,大城市可以靠賽事知名度、人流量、白花花的銀子“吃到飽”,小城市卻有着另一套畫風,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呈現兩極分化趨勢愈發明顯。

“超級馬拉松日”輪番上演,“大賽報不上,小賽沒人報”的怪現象亦屢見不鮮,且由於賽事水平參差不齊,比賽是多了,但跑者參賽體驗變差,進一步砸了中小城市賽事口碑。

惡性循環就此開始,賽事承辦方、贊助商擔心收不回成本,對一些雨後春筍般的“野雞賽事”退避三舍。

跑者不積極、贊助商不願掏銀子怎麼辦?很多城市的做法是財政先行。

當下,一位熟悉馬拉松賽事的人士向旅界指出,國內馬拉松賽事收入主要由報名費、政府補貼、贊助費組成。

報名費這塊是最難控的,賽事要成規模,必須達到一定的報名數,但是如果吸引力不大,比如設計規模2萬人,最後只報名了8000人,那麼只能去免費邀請各地跑團來填滿這個空,不然都滿足不了田協繼續註冊的條件。

所以,其中政府補貼多少,贊助費能否到位是一項賽事盈利的關鍵因素。

此前,搜狐體育曾披露,有城市辦的馬拉松9成經費都是財政和彩票基金出的錢,報名費收入只佔總經費的3%。

畢竟一場馬拉松賽事標的少則千萬,多則上億,但對相關企業來說,政府補貼能起到一個“託底的作用”。

而只要把氣氛烘托出來,那就是一場帶動全市上百萬人流的“狂歡節”,能打通的圈層越廣,增強跑者消費黏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圖片來源:網絡/賽事與本文無關

但B君說,“現在想和財政要錢並沒有那麼容易,以前還可以從基金預算(土地出讓收入)安排資金,現在哪有資金去安排”。

B君繼續苦笑道,在財政眼裡,文旅應該是自來水,哪裡需要花錢呢?

“有理由、有需求的部門多了去了,只能多溝通多交流。”

“大發改小財政”是中國行政體系中的一句俗語,意思是在省級及省級以上,發改在政府職能部委中更具分量,而在省級以下,一地的財政局則更關乎體系的運作。

縱使請款困難,事情還是要辦的,過程則不要細究。

進入5月,A市從政府到商家已經甩開膀子大幹特工,至於會收穫什麼樣的果實,B君苦笑着說,那就無人知曉了。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各地文旅局狂卷馬拉松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羣:公司職務+姓名,不備註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