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都是“五常大米”?農產品“蹭名牌”亟待打假

近年來,我國各地農業品牌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成長,農產品“三品一標”影響力穩步提升。但伴隨品牌溢價和網購日益普及,一些知名度較高、溢價較強的農業品牌被侵權、被“碰瓷”事件頻發,農業產區內“搭便車”“蹭名牌”等現象,不僅讓消費者“李逵”“李鬼”難辨,更擾亂了農產品品牌市場,掣肘農業健康發展,影響我國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

眼下,特色農產品成爲我國部分地區打造特色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尤其是已獲得地理標誌認證的農副產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場認可度、相較同類產品更高的價格。於是,一些渴望高價的銷售者、生產者動起了讓自家農產品“蹭名牌”的歪腦筋。

“十個賣大米的,九個都是五常大米,到底哪些纔是真的?”“在陽澄湖‘洗了個澡’,就能叫‘陽澄湖大閘蟹’嗎?”“種在西湖地區的龍井茶都能叫‘西湖龍井’嗎?”……據瞭解,當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被侵權情況較爲嚴重。2021年至2023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公佈384個農業品牌行政執法案例。

不久前,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人民法院審結了首起侵犯“奉化水蜜桃”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侵權案。一家發貨地爲寧波市寧海縣的公司在某電商平臺銷售水蜜桃,在商品宣傳頁上標註了“奉化水蜜桃”“產地直髮”字樣,後被奉化水蜜桃研究所起訴。經檢測,該公司所售水蜜桃外表與奉化水蜜桃較爲相似,但果核顏色、甜度等指標與後者有一定差距。該公司辯稱其桃樹是從奉化引進,果實稱作奉化水蜜桃不爲過,但法院經審理認爲,涉案商標作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系證明水蜜桃的原產地爲奉化區,該公司行爲構成商標侵權,最終判決該公司賠償16萬元。

質量參差不齊的“李鬼”農產品走進市場,不僅會破壞好不容易創建的品牌口碑,損害上游生產者利益,還會降低各地培育精品農產品品牌的熱情,甚至對整個農業產業鏈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而農業品牌侵權之所以屢禁不止,與外地人冒用商品標識、本地人盲目逐利密切相關。加之網購普及後,農產品在享受廣闊市場和銷售便利的同時,也面臨更加隱蔽、打擊難度更大的線上侵權行爲。

以“稻花香2號”爲原種的五常大米聞名全國,但在售賣過程中不僅被經銷商用其他大米摻假,甚至連“稻花香”品牌都被其他地區企業搶先註冊商標,嚴重打擊了五常大米的品牌信譽;

爲了“搶鮮”上市、獲得高價,部分本地小農戶提前採摘,讓陝西眉縣獼猴桃面臨過早採摘的難題,嚴重影響獼猴桃的品質和後期市場反響,從而導致品牌公信力和市場競爭力降低;

湖南省樟樹鎮地理標誌農產品“樟樹港辣椒”今年1月至6月發現互聯網侵權80餘起,因侵權方分佈在全國各地,網購調查難、取證難,無法及時處理……

當下,網絡平臺儼然成爲各類農業品牌侵權事件的重災區,品牌保護和“打假”刻不容緩。應採取“疏堵結合”的模式,構建一個兼顧農業品牌保護和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爲農村土特產打造“金名片”,促進農業產業持續升級,助力我國向農業強國邁進。

一方面,通過科技賦能,疏通優化農業品牌保護建設渠道。加快完善農產品管理機制,持續推進註冊商標、地理標誌保護工作,可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全鏈條數字化管理,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和信息實時共享,針對不同特性的品牌,採取差異化管理策略,全方位提升品牌管理效率和精準度,讓品牌建設更完善、保護更順暢。

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加持,嚴堵農業品牌侵權監管宣傳漏洞。聯合多部門對侵權行爲嚴查嚴管,尤其是通過法律手段和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僞劣產品,維護市場秩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向社會公開獲得地理標誌授權的農戶名錄和典型侵權案例,提高公衆對知識產權和地理標誌品牌的保護意識,從源頭減少侵權行爲的發生。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