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中國與東盟合作更具韌性
來源:環球時報
1月18日至19日,東盟外長非正式會議在馬來西亞蘭卡威舉行。此次會議是馬來西亞作爲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主辦的首場高級別會議,以“包容和可持續性”爲主題,共同聚焦與中國密切合作、打擊網絡犯罪和詐騙,推進“南海行爲準則”磋商、確保南海和平與貿易暢通等多項課題。
從會議議程來看,此次會議在年度主題下設定了東盟共同體建設及東盟對外交往,尤其是與中國等對話夥伴之間的議程;在成果上,各國圍繞打擊電詐合作等共同關注的現實性熱點話題,達成了一系列協議框架,下一步將共同制定具體措施確保協議有效執行。這種保持溝通機制暢通、奉行務實解決問題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中國—東盟合作正愈發有韌性。
中國—東盟合作更具韌性,是雙方的對話與合作從“成長期”邁向“成熟期”後更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中國—東盟於1991年7月建立對話與合作關係,迄今已近34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成長期”“成熟期”到愈發堅韌強大的演進與發展。
在“成長期”,雙方在政治和貿易領域不斷嘗試合作,政治對話關係穩步提升,慢慢積累互信,由最初的對話關係發展爲戰略伙伴關係,貿易規模持續擴大並建立和推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漸進發展。
步入“成熟期”後,中國—東盟合作的關注點更側重於對話與關係的“提質升級”。一方面,雙方建立起寬領域、全方位與多層次的合作架構,並努力推進其從“2+7”到“3+X”“三大支柱”的拓展,從最初的政治對話走向政治安全合作,“人文交流”支柱的打造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另一方面,從質的角度看,雙方將戰略伙伴關係升級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自2020年至今連續5年互爲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貿易規模與相互累計投資持續增加,讓東盟成爲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投資目的地和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全面有效落實,也爲中國—東盟經貿投資往來注入了更大的市場動力。雙方的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守望相助和包容互鑑,成爲區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樣板,也爲其他區域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此基礎上,中國—東盟合作正呈現出更多更具韌性的特徵。雙方不僅以共建“五大家園”倡議爲基礎重新設定了合作的架構,而且持續推動在政治、安全、經濟、生態與人文等領域進行鍼對性的合作。中國—東盟信息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紛紛落地,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也迎來3.0版本的重要升級,在涵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的同時,努力解決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對接、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等制度性難題,對外部擾動的抵抗力與對內部分歧的自愈力顯著提升。
中國—東盟合作更具韌性,既是雙方關係持續發展升級的結果,更是雙方應對日益複雜與不穩定、不確定的國際形勢的邏輯使然。面對“逆全球化”和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雙方高舉多邊主義與貿易、投資自由的旗幟;面對大國競爭及地區時而出現的安全熱點、焦點議題,雙方共同聚焦於區域治理與強化雙邊、多邊防務對話與合作,從解題的角度出發探討各項措施;面對經濟復甦緩慢且不均衡、產業升級以及地區動盪重塑產供鏈、價值鏈等問題,雙方共同推動均衡與包容發展,緊扣新科技革命和“工業4.0”推進雙方產業鏈、價值鏈與分工鏈的自主性重塑;面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承諾的緊迫性,雙方共同着眼於綠色發展、能源革命與藍色經濟等新領域、新高地,推進地區的低碳、零碳發展;面對各地區複雜的文化與價值觀衝突,雙方共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在行動上強調文明互鑑互學,力爭塑造地區形成引領性的價值觀。
中國—東盟合作更具韌性,在當今的地區與國際形勢下具有多重意義。一來,這讓中國—東盟關係成爲國與國交往的典範,爲各國在不確定、不穩定國際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彼此關係和促進合作樹立了榜樣;二來,中國—東盟作爲東南亞與南海地區治理的基礎力量和全球事務的重要參與者,雙方的合作更具韌性,對於區域和全球治理也是重大利好,可以繼續爲區域和全球治理帶來積極有爲的理念與智慧,成爲應對地區與全球熱點和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力量;三來,中國—東盟合作更具韌性,將進一步彰顯雙方關係的戰略性,也代表着維護全球多邊主義與和平力量的增強,對於未來推動國際形勢穩定和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具有重大價值。(作者是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