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我們不能欺騙歷史事實
講到歷史,現在我們總是按照範圍把它劃爲人文科學。現在,我要講一個概念,我們總是講哲學、社會科學,我覺得這個是不完整的。人類已經有的科學,我認爲應該有三個部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
那麼,什麼叫人文科學呢?關於人類自身完善的科學。社會科學呢,顯而易見,這是人類社會自身完善的科學。自然科學呢,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但是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比如說,社會,社會總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科學不是絕對地和人文科學一點關係也沒有。就是說自然科學,他研究的是自然現象,比如說物理、化學、生物,但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界因爲有了人才成爲自然界。
要是沒有人,比如說月球,宇宙,那是純的。在地球上,即使跑到最偏僻的角落,它也開始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說,珠穆朗瑪峰,科學家已經在上面發現一些人類活動的微塵。
還有,在南極,有一個韓國科學家告訴我,他們在海水裡發現微量的鉛,正常的海水裡是不會有金屬鉛的,有金屬鉛,說明它已經受到了污染。當然,含量很少,不經過仔細分析,是發現不了。
那麼,它是哪來的呢?一種可能是附近有人類活動。另外一種可能是,海洋的環流把它從地球的其他地方帶過來的。所以我們說,一定要有純粹的自然,不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三門學科,雖然有各自的範圍,但不是截然分開的。
那麼,我們一般來講,人文學科研究的是人類本身。社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是人相互之間的關係。比如說法律,如果就個人而言,就家庭而言,是不需要法律的。那麼作爲一個社會來說,是需要法律。又比如說經濟學,如果是一個家庭、部落的內部的分配,是談不上經濟學的,那麼在社會化的羣體中間,是需要經濟學的。我想這是其中的區別。
那麼,我爲什麼不贊成哲學社會科學的提法。是不是人文科學就能用哲學來涵蓋呢?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哲學是完全的科學,西方有一個傳統,理科的博士學位,都叫做哲學博士。那麼,物理化學生物,都拿哲學博士的學位。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應該有自然科學。
但是,你們看我們國家的體制,在北京,有中國科學院,這個科學不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然後又有一個社會科學院,理論上叫哲學院,爲什麼呢?
在5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科學院是包括文科的,有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在文.-革以後,在這個基礎上,成立了一個社會科學院。那麼,很奇怪,科學就很明顯宣佈不包括社會科學。如果這樣的話,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就可以改名叫做中國自然科學院,因爲另外有一箇中國工程院。如果叫中國科學院,那他是不完整的。
知道歷史的人可能還知道,在延安的時候,就叫做中國自然科學院,我們現在,雖然叫做中國科學院,但是不包括人文科學。
歷史學是什麼?
我們一個國家有國家的歷史,甚至以前一個村有村的歷史,一個家有家譜,各人有各人的歷史,但是,歷史不是那麼簡單的。有一種說法,“過去的一切都是歷史”,我不贊成。
什麼叫過去的一切,我現在給你們講的一句話,你們聽到話的時候,它就成爲了過去。任何你感知到的情況都是過去。如果說這些是歷史,那還有沒有新聞呢?
報紙上,哪怕報道今天開了些什麼會,這些會都已經結束了。我們經常看到“最近”,兩年前也是“最近”,一天也是“最近”。如果說過去的一切都是歷史,那就沒有新聞,一切都沒有了。我們知道未來,但是未來還沒有到,等到我們感知到,它就成爲了過去。
當然,歷史學是過去,不可能是未來。但是,歷史從過去,跟今天,跟我們的感知保持一定距離。保持一定時間的距離,這才叫做歷史。所以,過去發生的事情,不能自然地成爲歷史。還需要有人去記錄它,才成爲歷史。
比如說你們各位的經歷,這兩天發生什麼事情,也成爲歷史了?我不知道,除非你告訴我,或者旁邊的人告訴。但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或者說比較完整的記錄,不僅需要詳細的資料,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距離。你所感知到的也只是一個很小的範圍。當時的有些信息,可能不是事實。
比如說,失蹤人數,開始說20,000,後來說6,000,現在確定才2000多人,現在發現有些名單上的人現在還活着。什麼道理呢?因爲我們還沒有必要的時間距離,正如我們還不知道幕後究竟怎麼回事。
這個時間的推移,有些事情我們反而會越來越清楚。一方面是,我們有時間來蒐集和它有關直接和間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當時間有了一定的距離以後,雙方的利害關係逐漸的簡化,那麼有關的人可以比較超然或者說客觀地記錄事實。
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有很多謎團還沒有揭開,但是對於一些基本的史實,大家都比較清楚了。當時,儘管知道很多後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但它不是歷史。我想,這就是歷史和新聞的區別。
新聞的話,有真實性、及時性,那麼,他要把事情儘可能地記錄下來報道出來,但是,不是所有的新聞都成爲歷史。能夠成爲歷史的,只是新聞中的一小部分,這部分,它必須是準確的,也必須是客觀的。
那麼,我們就會問,有沒有完全客觀的歷史呢?
我們首先應該講,有完全客觀的歷史事實。事實爲什麼會成爲歷史,肯定是有人做了記錄,有人做整理。等到這個事實成爲歷史的時候,避免不了記錄者個人的感情,個人的體會,個人的知識的影響。
所以,我只能說,歷史的事實是客觀的。這個人是怎樣的,這件事是怎樣的,是客觀的。這不可能改變,並不能因爲你不認識他,或者你對他評價怎麼樣,他就改變。
但是,當這個人這件事,成爲歷史的時候,就避免不開你這個紀錄者的影響。過去都有一個傳統,叫做生不立傳。他活着,就不給他寫傳記。因爲人是很容易變的,這個人,昨天還是一個顯赫人物,今天卻說他犯了法。當然,死了以後也不是就蓋棺論定了,也會有一些新的事情發現。
比如說康生,過去說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現在說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的事情多得很。即使說不容易變了,也許還有利害關係。
又比如說,過去修歷史,都往往是後面的一個朝代修前一個朝代的歷史。清朝滅亡以後,民國修清朝的歷史,叫做清史稿。明朝亡了以後,清朝修明朝的歷史。二十四史,絕大多數都是後朝修的前朝的歷史,或者由官方審定認可的前朝的歷史。
爲什麼當時不修呢,當時修起來比較麻煩。所以,很多事情,你不可能在利害關係消除之前,就把它公佈出來。需要時間。很多國家都有規定,就是檔案,需要多少年才能解密。有些30年,有些50年,有些甚至100年。
前幾年,美國把一份檔案解密來,這是當年尼克松和毛澤東的會談記錄,因爲覺得已經不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了,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公佈的檔案中,還有一些關鍵的地方沒有公佈,這個大概是因爲解密的時間還沒有到。
當然,我們也相信,可能有些檔案是永遠不會解密的。所以,未必這個歷史是我們知道的,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我們說,至少需要一代人,或者說,等整個事情完全結束以後。比如說文.-命,1966年到1976年,當時來說不可能,剛結束也不可能,直到今天,我們說,有些事情比過去要清楚一些。
原因就在於,有些當時沒有公開的資料現在公開了,當時有的一些利害關係現在不存在了。當然,現在還有些事情不很清楚,有些利害關係還存在,還要過上一些時間,我們纔有可能寫出一個比較客觀的文.-革史。
那麼這樣講,就產生一個新的問題,追求歷史的真實是否矛盾?既然歷史避免不了歷史紀錄者的主觀意識和主觀侷限,那還有沒有真實的歷史?我認爲,要看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
如果你要百分之百、千分之千地符合過去發生的歷史事實,這樣的真實是不可能。如果這個紀錄者是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用記得這個的努力,這個最大的努力包括他採取了正確的方法,收集了足夠的資料和信息,那麼,他會不斷地向真實接近。不斷靠攏,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實。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這歷史的記錄者就不想去記錄、公佈真實的歷史,那就永遠不可能達到真實的歷史,反而會離真實的歷史越來越遠。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那麼,如果要使歷史真正成爲一門科學,使歷史真正發揮科學的作用,我們只有持之以恆地追求真實的歷史,一步一步地向歷史的真實靠攏。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像在哲學上追求一個絕對的真理一樣。
存在不存在?我認爲是存在。但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到達。我們只能把握相對的真理。這種相對性,是我們向絕對真理的一步一步的靠攏。我想,這就像我們不斷地登山一樣。
如果一切都到頂了,人類的努力也是到頂了。所以說,歷史的真實,哲學的真理,就像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一樣。這是因爲我們永遠到不了頂峰,所以我們有一種歷史的衝動,有一種激情。
我們中國古代就比較缺少這一種專業的探險的人,現在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徐霞客。但是據我知道,如果當年徐霞客科舉考試考上了,他就去做官了。
就是因爲他沒有考上,家裡又有錢,所以家裡母親夫人管理家務,士大夫又有特權,可以坐轎子。當然,他自己有旅遊的興趣。即使是這樣,像徐霞客這樣的人,還是很少很少。所以我們缺乏一種探險的精神。
我們怎麼來看待這個永遠到達不了歷史的真實。有一種認識,這是我們人文學科的魅力。我們不斷地接近真實,但是距離真實總還是有一箭之遙。人類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努力,才形成這樣一個人文學科,而且爲人類的進步產生很多智慧和力量。
正是因爲歷史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很反對有些人所說的,人文學科是有階級性的。科學本身,如果稱之爲科學,就不具有階級性。比如說歷史上的事實,難道因爲你不認識它,它就改變了嗎?
這是不會的。比如說一個人怎麼死,無產階級看着是一回事,資產階級看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不會的。又比如一個敏感的例子——領土的歸屬。釣魚島是中國的還是日本的?難道日本的研究一定說屬於日本,中國的研究一定說屬於中國?那還叫什麼科學?
所以說,我們要講真正的事實,我們歷史是求真,就是要把這個真實求出來。歷史科學和很多其他科學一樣,其本身的研究沒有政治性。如果本着科學態度研究出來就應該是如此。
比如說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他也不是一開始坐在大英圖書館,就說資本主義一定會滅亡。他也是研究經濟學,經過科學的研究,最後才發現這一點。
是不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就一定要讚揚資本主義呢?也不是,他們也在批評,在改進,要是不改進,早就垮臺了。因此,科學本身的客觀事實對大家來說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人文科學中,比如美學,難道是有階級性的呢?打掃衛生,我們現在說愛國衛生,這個是有一個特殊情況的。大家不要弄錯。當時,在抗美援朝的時候,說美國人會扔細菌彈。
所以說,我們打掃衛生就是愛國,這是特殊情況。如果無限擴大,那是不正確的。比如說,這地方的清潔度有多少,這是客觀存在的。就看您怎麼用了。所以我很反對,有人說,自然科學是客觀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都有主觀性的。既然是科學,稱之爲科學,就有客觀的標準,具有客觀性。
歷史的事實是不容改變的,我們研究的時候,一定要客觀,但是在應用的時候,免不了會有國家的、階級的、羣體的、家庭的考慮。
我說過,知道了歷史的全部,是不是我們每一次都要講歷史的全部?是不是面對所有的對象都要講歷史的全部呢?如果是面對一羣中小學生,我一定不會跟他們講剛纔所說的。大學生可以講得多一點,如果今天是專業討論,又可以再多講一點。
這等於我是在改變,但是有一條,你不能造謠。我們講的是怎樣應用,你不能說,今天要利用這個歷史事實,就去僞造一個歷史證據,歷史上的僞造的證據有很多,但是往往起的作用是適得其反,本來的善意的目的也達不到。
我舉過一個例子,就是大陸和臺灣的關係,我們怎麼樣來正確認識。1986年的時候,我在美國碰到一些主張**的人,以前僅僅是聽說過,在亞洲年會的時候碰上了。他們就講到了一些關於歷史的東西,我想,我不怕你們,我自己就是學歷史出身的。
但是,我聽了以後,覺得在有些地方我們的確應該很謹慎。比如說,你們小時候就知道,我們大陸和臺灣的第一次交流,是在什麼時候?三國的時候,孫權派人去臺灣,那麼再問,去幹什麼?
據記載,是因爲孫權和曹操作戰,兵力不夠,去臺灣搶人口,開始因爲水土不服,路上又碰到瘟疫,搶過來的人基本上都死了,自己的人也死的不少,所以叫得不償失。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大陸和臺灣的第一次來往。
歷史上確實如此,你說你相信不相信?後來又講到,隋煬帝的時候又派人去了,幹什麼?還是去搶人。你說,如果我們的歷史真是這樣記載的,站在**分子的立場上,就可以說,你看你們大陸從古以來就一直在欺負我們。
我說,你們這話是不對的。我說你們這個時候還在哪裡啊?你們祖先還在黃河流域,還沒有遷移到福建,你們還沒有過去呢。因爲,現在臺灣的所謂的本省人,大部分是清朝初年從福建遷移過去的,他們不過是在日本佔領以前過去的。
第二批呢,就是在1949年前後遷移過去的,或者是在臺灣光復以後遷移過去的,這個就是外省人。那麼,三國時期的那些臺灣人在哪裡呢?那也許是,我們今天稱之爲高山族,臺灣稱爲原住民那些人的祖先。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分子和你講這些,你怎麼辦?還不如把真相告訴您,就靠我們怎麼來解釋。
我們現在每個現代國家的形成都是有歷史的,在這個形成過程,這個國家的內部免不了有戰爭有屠殺,最後他們都合成了一體。就臺灣這個問題來講,臺灣最終在清朝康熙年間成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並且清朝政府在臺灣設置了行政區,福建的臺灣府。
所以,50年代,我們的伍修權同志到聯合國去開會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講話。他說,我們中國人在臺灣行使主權的時候,你們美國還沒有建立。你說呢,不需要2000年、20,000年。
現在還有人說,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大陸架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不連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分裂了?這連在一起和今天有多大關係?有人說,白令海峽原來也是連在一起的,美洲人就是我們中國人過去的。
這個白令海峽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和我們今天的中國有什麼關係嗎?難道這樣就能變成中國的地方了嗎?這不可能。對這種說法,如果我是西方人,我可以說你們中國人有多大的擴張慾望,所以,這都是一些對歷史的曲解。
所以,對一些基本的歷史事實,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才能知道可以用什麼,不可用什麼,這樣才能真正維護我們國家的利益,而不是說,我們研究歷史的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拿出來,而不分時機和場合。
如果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人寫文章說中華民族的弱點,這個人不是漢奸就是賣國賊。因爲你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講,應該講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反過來,在今天這個時候,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如果你只會講中華民族怎麼怎麼好,那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所應該考慮的是,我們還有哪些做得不夠的地方,應該怎麼樣來做的更好。這些,我想都是歷史事實。
所以我想,歷史學作爲一門科學,作爲歷史的本身,沒有階級性,沒有政治性,但是我們在運用歷史的時候,的確要有選擇。既有我們的歷史,也有我們的價值判斷。我認爲,這種觀點不但適用於歷史學,也適用於其他人文科學。
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來研究歷史?
首先,要去接近歷史的真實,需要儘可能蒐集研究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文字,也有其他形式。在過去,由於沒有錄音錄像的技術,其他形式比較容易走樣,文字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凡是能夠反映當時的歷史真實的信息都是寶貴的,這些都包含着一定的真實。而且,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他形式的信息會越來越多。原來沒有價值的,沒有破譯的信息,現在都可以用了。
過去有人曾經寫過一篇科幻小說,經過科學家的努力,聽到了秦始皇的聲音。這是科學幻想,不是真的,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有些原來不可能做到的,現在有可能做到了;原來不可能採集到的信息,現在可以採集到了.
雖然是這樣,又回到我剛纔的問題了,是不是每個信息都對我們的歷史研究有作用?有些信息對某一個歷史事實有作用,有些信息對某一個歷史細節有作用,但是,對很多歷史事實我們還只能從整體上來認識。
所以說,只要我們對於很多歷史的事實不很清楚但是並不影響我們對整個歷史的把握。我們以後會發現的一些歷史細節,有些會影響到歷史的整體,很多卻不一定。
比如說,我們過去學習黨史,都知道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召開的時候,有12人蔘加。但是我們現在又知道了,中國還有另外一人蔘加,此外,還有第三國際的代表參加。那是不是說我們的黨史就要改寫了呢?顯然不是。還有,中國的第13個代表參加會議和共產國際的代表參加會議哪一個重要?
我認爲,有13個代表參加會議這個細節對整個會議來說影響不大,第三國際的代表參加會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所以說,有些歷史細節可以顛覆歷史,有些細節只能是加強或者減弱了歷史事實。
比如說現在,英國的一個歷史愛好者,指出“鄭和比哥倫布早到達美洲”。
即使說,就發現鄭和的確到過美洲,有沒有意義?我認爲一點意義沒有。
我們歷史上所說的到過,不是僅僅到過,而是他到了以後,改變了歷史。我們可以確信,哥倫布也不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歐洲人,只不過是他到達美洲以後,改變了歷史。
鄭和當年如果到了,會幹一些什麼?改變不了歷史。所以說,我們不能看見一個歷史細節的發現,就說歷史要改寫了。現在有些報紙就很喜歡用這樣的詞語。
又比如說,過去一直有一種說法,說鴉片戰爭以後,上海一下子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大都市,這是不對的。鴉片戰爭開埠的時候,上海縣已經有了,而且不是什麼窮地方。
小漁村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您這樣說,哪個地方不是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確切地說法是,從江南一箇中等發達的小縣城的郊區發展起了一座城市。
絕大部分將來不從事歷史研究,但是關於歷史的這一個基本態度大家應該有。
我國古代很多人爲了追求歷史的真實,付出了很多代價,甚至獻出了生命。那麼,爲什麼古代的統治者可以做那麼多的壞事,他卻害怕史官,害怕歷史?我後來再三考慮才發現,這是一種迷信思想在作怪,迷信的思想使歷史產生崇高的力量。
過去有很多這樣的事,史官要記下皇帝所作的一件壞事,皇帝把他殺了,他弟弟又來了,又要記錄。最後皇帝只好說,讓他記吧。爲什麼皇帝這麼霸道,他卻害怕一個小小的史官在旁邊記下他所做事呢?
我國古代有一個傳統,叫做“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史官把皇帝的言行記錄下來,密封起來,後來的史官就根據這些東西整理歷史。不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皇帝都害怕歷史紀錄,就是因爲他們都非常迷信。
那些皇帝都認爲,死了以後和活着的時候一樣,只不過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在另外一個世界裡面,歷代皇帝的陵墓就是一個證據。所以他們認爲,如果史官把歷史事實記錄下來,他們在地下也不會安穩的,甚至會影響他的子孫,所以他會害怕,我說,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如果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怕什麼?他因爲迷信,所以害怕。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上可以影響皇帝,下可以影響老百姓。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維護,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
在這裡,一方面是迷信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歷史的記載把這種思想傳遞下來,甚至傳到現在,也是如此。
爲什麼中國古代的史官,爲了記載歷史不惜去死?因爲他們認爲,中國的歷史裡面寄存着一種信念,儘管這種信念有很多爲唯心的成分。
可以理解,爲什麼宗教在有些國家裡有那麼大的影響?因爲宗教和歷史往往結合起來,都會爲一個信仰服務。所以,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爲歷史是一種工具。所謂《資治通鑑》的“資治”,就是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就是把法律當作一個工具。這些,和歷史的真實性,又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問題。
學習歷史幹什麼?
我想,第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來了解人類社會和你所學習的相關學科、專業的一些歷史、發展規律、發展前景。這些任何學科都人離不開該學科的歷史。
你今天學習的這門學科的知識是哪來的?都是總結出來的嘛。要想做一個真正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就必須知道化學、物理學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歷史。今天學習哲學,很大的一塊內容就是哲學史。其他各門學科都是這樣。每門科學的過去,都是有人用歷史的方法記錄下來。
我想說的第二點就是,歷史學會給人以智慧我們的智慧從哪裡來?當然,智慧來自外界的影響。一個小孩子,天分再高,如果不經過學習,也不可能有知識有智慧。
歷史的作用,不過是激發出各位的潛能,起着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說,你知道一段歷史,這對於你的現在對於你的未來不會有產生什麼直接的聯繫,歷史或者有可能在將來你處理某件事情的時候下意識起些作用。人文學科能夠提高人自身的能力,但這種提高,不是能很表面的體現出來的。這不是一種產品,可以積累起來的。
精神的財富對於個人來說,積累是不現實的,儘管對於國家、民族來說,精神的財富是可以積累的。這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不同。歷史和其他人文學科的作用就在於,能夠激發您自己所已有的天分和天賦,人文學科的認真學習會帶來潛在好處,而這種好處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最後我想講的一點是,歷史能給人愉快。
爲什麼呢?因爲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們人類花在生存、物質生活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以後用於精神生活的時間和精力會越來越多。這是人類進步的一個主要表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下一步追求,就是精神的享受。現在我們可以說,任何物質的享受,如果沒有精神的襯托就毫無意義。
精神的愉快靠什麼?歷史上至少有很多好玩的東西。你做實驗做累了的時候,可以看看歷史換一換心情。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也可以聊一聊歷史。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歷史都很高尚,但都沉重。
比如說,金先生的武俠小說,就常常根據一些歷史事實,移花接木。如果他不懂這些歷史,小說的水平也沒有那麼高。同樣,我的觀點是也可以拿歷史來開開玩笑,但是一定要告訴觀衆,這些所謂戲說的故事不是真正的歷史;一定要在那些大量的電視、小說的背後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歷史,特別是對我們的大學生。
所以,我一直在說,我們歷史學家、歷史工作者,要在寫歷史論文的同時,也要寫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但是,在通俗易懂的歷史文章也不能像電視劇、小說那樣寫,因爲我們不能欺騙歷史事實。所以,歷史學和其他人文學科都要儘可能多地給人們以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