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王陳奕迅中暑暈倒 皆因溫度調節度失衡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6期

文 李政純

金曲歌王陳奕迅忙着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卻突然宣佈延期舉行,原來是在戶外打網球中暑休克暈倒,下巴還因此縫了30多針;過了端午節,天氣一天比一天還要熱,一定要多喝水、避免長時間在大太陽底下,纔不會中暑。 中暑是指由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過度身體活動,而引起的身體疾病,通常是由於體溫調節系統受損,進而導致體溫升高,無法有效散熱的結果,如果不及時處理話,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會危及生命。

常見中暑7症狀

中醫師劉宗升指出,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由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溼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

由於臺灣屬於平均相對溼度高的國家,民衆於臺灣夏季出外遊玩時總會感覺悶熱,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溼度帶給人們的感受。在悶熱的感受之下,若是人體的溫度調節度又不佳,就容易發生中暑事件,常見症狀如下:

1.體溫飆高: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通常超過37℃)。

2.頭暈和頭痛:血管擴張和脫水所導致。

3.噁心和嘔吐:胃腸道功能受到影響。

4.心跳加速:身體試圖透過增加心率來散熱。

5.皮膚熱紅:皮膚可能變得熱紅、潮溼或乾燥。

6.肌肉抽搐和痙攣:電解質平衡失調所引起的。

7.意識障礙:包括思緒混亂、疲勞、虛弱,甚至有可能會昏迷。

中暑緊急處理5措施

1.將患者移到陰涼處,並保持良好的通風。

2.幫助患者脫去過多的衣物。

3.給患者喝足夠的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

4.用溼毛巾或噴水器冷卻患者的皮膚。

5.尋求緊急醫療援助。

中醫觀點看中暑

《景嶽全書•暑證》說: 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故其病則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

類型 陰暑 陽暑

定義 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食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寒乍熱,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 因暑而受熱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辛勞,以致熱毒傷陰

症狀 病爲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症 病爲頭痛、煩躁、肌膚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症

兼症 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髒而爲嘔吐、瀉痢、腹痛等證 甚者昏不知人,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四肢抽搐

*陽暑兼症,從《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補充寫入。*

另外,清代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出「夏暑發自陽明,暑必兼溼」的觀念,以西醫生理角度而言 50%~60% 的相對溼度對人體最爲適宜,也不容易引起疾病。

劉宗升表示,當空氣中溼度較高時,汗液蒸發速度變得比較慢,人體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覺,暑溼證很容易發生,其原因爲「中樞下視丘腦-周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障礙。

高溼度環境,並不一定會導致溼病,但高溼度環境之所以能致病,是人體內在功能失調的緣故。這也說明了暑證的病理特色,多兼溼氣而成暑溼。

暑溼病的臨牀症狀

上焦:

頭暈、頭重、頭脹痛、肩頸僵硬強痛、身困身重、目酸澀、目模糊、身熱。

中焦:

胸悶、胸痞、噁心欲嘔、腹脹痛、腹瀉、食慾不振。

下焦:小便不利色黃赤、灼熱感。

把握3快原則,勿用酒精與退燒藥

劉宗升建議,如果不幸中暑了,要把握「三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儘可能地爲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更專業的醫療救護處理;也請記得遵循「五步驟」(以下參考資料來自衛福部)。

1.蔭涼: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使其不要繼續待在發生熱傷害的地點,無法移動患者的話,請用雨傘幫忙遮擋熱源(太陽)。

2.脫衣:將使患者感到緊、熱的外衣解開、脫去,有利於體表降溫。

3.散熱: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 (1)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之傳導與對流降溫。 (2)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衣服後,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讓空氣移動產生風,促進蒸發以加強蒸發散熱。 (3) 可置冰袋(鐵鋁罐的冰飲亦可)於手臂、腋窩、頸、膝等,表皮血流豐富處,以加強散熱。

4.喝水: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

5.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應該儘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緊急報案專線爲:119。

※切記不要用酒精與退燒藥 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不用酒精、不用退燒藥」,不讓錯誤的迷思耽誤了患者的就醫治療,若中暑患者發燒超過40°C且失去意識後,未能在3小時內將病人核心體溫降溫至39°C,死亡率將會大幅提高。

預防中暑7件事

劉宗升表示,預防中暑的關鍵是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並採取以下措施:

1.穿着透氣、寬鬆的衣物和帽子。

2.避免在炎熱的天氣中長時間戶外活動,尤其是在中午時段。

3.經常補充水分,尤其是在劇烈運動或長時間工作時。

4.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

5.在高溫環境中經常休息和尋找陰涼處。

6.注意室內通風和使用空調或風扇來降低室溫。

7.監測體溫以及身體狀況,才能及時採取措施。

預防中暑這樣做

劉宗升特別推薦2道茶飲,可以在平日飲用,可預防中暑,而包括內關穴、足三裡等4個穴位,可以在中暑不適時,緩解胸悶、噁心等症狀。

2道保養茶飲

薄荷菊花茶

藥材:菊花二錢、薄荷一錢、紫蘇一錢、生甘草一錢 作法:上述藥材洗淨後,用600ml熱水沖泡開,浸2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清利頭目,理氣寬胸

清暑益氣飲

藥材:黃耆一錢、西洋參二錢、麥門冬二錢、香薷一錢、竹葉一錢。 作法:上述藥材洗淨,用600ml水量煎煮至300ml,待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氣生津,清熱袪溼

4穴位緩解不適

1.出現胸悶、噁心等症狀時,可按壓內關、足三裡穴。 內關穴 手腕橫紋正中上二寸(約三指幅) 足三裡穴 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

2.頭暈、頭痛悶脹者,建議適度按壓風池、大椎穴。

風池穴 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其外緣有凹陷處,大致與耳垂平行

大椎穴 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項後正中隆起最高且隨俯仰轉側而活動者爲第七頸椎棘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