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總書記看中國丨乾涸40多年的滹沱河,何以複流

(原標題:跟着總書記看中國丨乾涸40多年的滹沱河,何以複流)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需要人人盡責、久久爲功。”

——今年8月,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願者回信中指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劉漢澤 餘寬宏 張燦 河北日報記者 周潔

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工程運維服務中心工程科科長劉偉是一名“80後”,在他前30年記憶裡,不存在“有水的滹沱河”。

“從小到大看到的河道里,全是裸露的泥沙。一到秋冬季,風沙漫天席捲,打得臉生疼。”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滹沱河都是石家莊市區主要的風沙源。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時,曾回憶起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的滹沱往事:

“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縣誌,滹沱河水豐草茂。可到實地一看,哪還有什麼河,都是幹沙牀子。騎自行車到了那兒,扛起車就能過河。”

滹沱河發源於太行山,流經冀中南多地,是石家莊的母親河。20世紀70年代起,由於持續乾旱等因素影響,這位苦難的“母親”,一度乾涸斷流了40多年。

2014年,來自漢江的清水順着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漳河進入河北省境內。2019年,滹沱河迎來“南水”首輪生態補水。截至今年6月,滹沱河已累計接受生態補水38億立方米,其中12.5億立方米來自“南水”。

跨越1000公里山河,沉睡已久的滹沱河,在“南水”親吻中,複流甦醒,新生歸來。

生態修復後的滹沱河藝術生態島。

在滹沱河畔長大的石家莊作家康志剛,曾屢次提起兒時稻田裡的蛙鳴。

“小時候的夏天,我常到滹沱河裡游泳、捉魚。中間是河水,兩邊是沙灘,河兩岸是茂密的槐樹林,如詩如畫。”他說,“我把對母親河的情感,全部寫進了長篇小說《滹沱人家》。滹沱河斷流之後,過去那種天人合一、充滿詩意的鄉土美感被破壞了,心裡特別難受。”

“石家莊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邊緣,人均水資源量僅216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石家莊市水利局辦公室副主任康曉亮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市的水資源量進一步呈現衰減趨勢,“滹沱河的乾涸,就是個重要信號。”

滹沱河靈壽段生態修復前後對比圖。(石家莊市水利局 供圖 )

除了河流乾枯,城鄉地下水超採也接近極限。過去數十年,華北地區都普遍依靠超采地下水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乾枯的滹沱河成了石家莊人的心病,大家都盼着有天能重新看到‘有水的滹沱河’。”康曉亮說,但開展滹沱河生態補水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統籌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表水與地下水如何互動,河道生態修復如何與地下水環境治理同步推進。

“當然,最根本的難題,還是水從哪兒來。”康曉亮說。

“我們對滹沱河的‘喚醒’努力,從2007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是以防洪爲主的綜合整治。”石家莊市水利局河湖管理與調水科科長張振杰介紹,2009年前後,滹沱河開始階段性蓄水,但直到2019年“南水”注入後,才實現常態化生態補水。

2014年至今,該市累計使用“南水”66.26億立方米,其中生態補水32.05億立方米,約佔受水總量的一半。對一個連生產生活用水都“卡脖子”的重度缺水城市而言,挽救河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滹沱河塔之光生態修復前後對比圖。(石家莊市水利局 供圖 )

“光是滹沱河就補了12.5億立方米,此外,‘南水’對沙河、槐河和洨河等也有常態化或相機補水。”張振杰說,除了水量的補給,清澈的“南水”還極大地改善了受水河湖的水質。

作爲復甦滹沱河的建設者與見證者,劉偉坦言,引水之初,最大的挑戰不光是水從哪兒來,還有怎麼留住。常年的地下水超採,這片地下早已如同“漏斗”。水放下去三四天,都滲進了河道的沙坑中。

2019年,石家莊市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跨區域調水,爲滹沱河開展了首輪生態補水。爲儘可能兜住每一滴珍貴的“南水”,滹沱河補水之前,工程人員專門用生態材料在河道里做了防滲減滲處理。隨着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完成,自上游黃壁莊水庫向河道補水已成爲常態。

2021年,斷流40多年的滹沱河,全域複流。縣誌中水豐草茂的母親河,回來了。

位於滹沱河南岸的映秀山。(石家莊市水利局 供圖 )

“從傷疤到綠肺,滹沱河的整治修復,歷時14年。”劉偉百感交集地說,石家莊的老百姓盼望這一天,已經盼了40多年。

仲秋時節,滹沱河畔的正定縣曲陽橋鎮周家莊村,100多畝稻穗正值灌漿期。

“沒想到村裡水稻斷耕了20多年,還能重新種出精品大米。”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寧寧,每天都要下田察看水稻長勢。北方缺水,這百畝水稻成了全村的“寶貝疙瘩”。

滹沱河畔,正定縣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寧寧察看水稻長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曲陽橋鎮本有種植水稻的歷史,周家莊一帶曾經泉眼衆多,以往靠活水就能實現灌溉,也因此形成了正定貢米這張名片。

後來,隨着滹沱河斷流和地下水位的急劇下降,一度佔全村農作物80%以上的水稻,從1997年起“缺席”了。

2017年起,緊挨着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的石家莊市正定縣,生產生活用水從井水逐步置換爲“南水”。當時,河北對地下水超採的綜合治理已推進3年。

減少地下水開採,加上本地水庫和“南水”聯合對滹沱河流域的生態補水,正定縣地下水位開始止跌回升。過去5年,周家莊村地下水位回升了20多米。

2019年,周家莊村流轉土地100多畝,重新種上了水稻。張寧寧算了一筆賬:村裡水稻畝產約1240斤,可出800多斤大米。因爲水好,綠色種植的大米品質也好,賣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稻穀還有一個多月才收,在田裡就被訂購一空了!”他說。

滹沱河畔的正定縣周家莊村地下水回升後,時隔20多年又重新種植了水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南水’來了以後,全縣關閉了1024眼水井,有30多萬人改吃南水北調水。”正定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王瑞臣介紹,截至今年8月,全縣地下水位相比2018年同期回升了6.77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間,石家莊市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中,75%以上都已置換爲“南水”。

石家莊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以來,該市對境內滹沱河109公里河段的生態修復,已累計投資180多億元。在生態修復過程中,一系列水環境治理也同步展開,滹沱河沿線封堵了14個非法入河排污口,沿岸一公里範圍內88個村莊,生活污水全部完成治理。

正定縣曲陽橋鎮滹沱河橋邊,半個足球場大小的沙島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燕窩”。

每年4月,成千上萬只崖沙燕都會從南方飛回滹沱河畔繁衍,立夏時節,空中萬鳥齊飛。

2021年,石家莊市啓動滹沱河生態修復三期工程。按照規劃,正定縣054縣道滹沱河交通橋要經過一處沙島。可如此一來,在沙島築巢安家的崖沙燕將很難存活。

沙島留還是不留?留,意味着大橋改線,不僅要追加投資,工期也會拉長;不留,崖沙燕或將從此在滹沱河畔消失。

經過反覆討論,相關部門決定:橋樑向西改道,爲崖沙燕“讓路”。如今,這座沙島已成爲崖沙燕保護區,崖沙燕的數量也從2021年的5000只增長到3萬隻。

滹沱河生態工程運維服務中心主任康文忠介紹,這些年,滹沱河流域發現的野生鳥類已達200多種,其中不乏黑鸛、震旦鴉雀、赤嘴潛鴨等珍稀鳥類。

修復治理後的滹沱河,不僅成爲城市新的景觀長廊,也爲石家莊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提供了生態支撐。

滹沱河畔的正定縣塔元莊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產力企業向滹沱河沿線聚集。在河北美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傳感器,去年實現百萬量級裝車交付,今年有望實現汽車傳感器千萬量級裝車應用。

依託滹沱河景觀,塔元莊村精心打造現代農業、旅遊、康養等項目。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3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9月18日,秋日的滹沱河,2922公頃生態水面波光粼粼,成羣的水鳥從蓮葉和葦草間翩然掠過。

正定縣退休市民曾玉祥帶着3歲的小孫女,在河邊看水鳥、放風箏。他對孫女說:“你出生之前,這條大河裡還沒有水,是個大沙窩。自行車推也推不動,騎也騎不動,只能把車扛起來,從沙窩裡走到對岸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餘寬宏 劉漢澤 李墨 張燦 河北日報記者 周潔

滹沱河北岸,千年古縣正定,碧波繞城,綠樹成蔭。

9月18日一大早,在塔元莊村智慧農場,66歲的村民唐秀英準點進棚上班了。

“這就是俺工作的地方,看這一排排大棚多氣派!”無土栽培系統裡的蔬菜綠得一眼望不到頭,“氣霧栽培”“魚菜共生”“南果北種”等新名詞,不斷從唐秀英的嘴裡蹦出來。

“都是高科技,溫度溼度自動調控,澆水施肥不用人管。種了一輩子地,菜還能這樣種,以前想都不敢想!”她說,在“魚菜共生”區,水池裡的魚糞能轉化成有機肥,順着管道流到蔬菜根部,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唐秀英40多年前嫁過來時,塔元莊是出了名的窮村,當地流行着“有女不嫁塔元莊”的說法。全村600多口人,僅有760畝耕地。

“那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是俺們縣委書記,經常騎自行車到村裡來調研。”唐秀英說。

那些年,習近平經常騎着自行車穿梭於滹沱河兩岸。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窩”,騎也騎不動,推也推不動,就扛着自行車走。西兆通、塔元莊、二十里鋪、三角村……他的調研足跡遍及全縣25個鄉鎮221個村。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塔元莊村農戶家。(圖源:新華網)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塔元莊村考察,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老書記”。

“座談時,俺就坐在總書記對面。”唐秀英激動地說,總書記給俺們指明瞭小康村的建設方向,要把農業做成產業化、養老做成市場化、旅遊做成規範化,在全國率先建成小康村。

2017年,滹沱河全面啓動生態修復,村裡的發展也隨着滹沱河的復甦,日益興旺起來。

2019年,“南水”爲滹沱河開展首輪生態補水。2020年1月,國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福集團來到塔元莊村,通過村企合作模式,成立河北塔元莊同福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開發鄉村振興示範園。

2020年8月,佔地近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智慧農場在村西拔地而起。“整個鄉村振興示範園項目規劃投資20億元,同福出資佔股70%,村裡以土地和廠房佔股30%。”河北塔元莊同福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行政總監王鋒說,該公司每年可爲塔元莊村集體分紅至少1000萬元。

“爲發展高效種植,俺們把土地都流轉給村集體,一畝地每年給2500元錢,年底還有分紅。”唐秀英說,此外,在家門口的智慧農場務工,每月還有3000元收入,她很滿足。

眼下,同福農業科技公司300多名員工中,有100多名都是像唐秀英這樣來自塔元莊及周邊村的村民。

依託滹沱河景觀和古城風韻,塔元莊村精心打造了現代農業、旅遊、康養等項目,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2023年,塔元莊村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

“自從2013年開始,我們村每隔三年都要照一回全家福,一張比一張亮堂,一張比一張精神。”正定縣塔元莊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尹計平介紹,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回來了,成了新農人。

原本戶籍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村莊,如今常住人口有8000多人。塔元莊的村集體收入,也由2013年的530萬元,增加到去年3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5萬元,一躍成爲滹沱河畔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