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韓良憶品嚐香港Fine Dining,多采多姿的精緻美食4大推薦

韓良憶重訪香港,目的爲了「吃」,主力放在「fine dining」。圖/黃顯翔

時隔多年重訪香港,目的爲了「吃」,主力放在「fine dining(精緻餐飲)」,只因在一定程度上,香港是我的異國美食啓蒙地。雖說我因家庭因素,從小對「西餐」並不陌生,然而自兒時至大學時代,吃到的多半是口味經過「改良」的中式或臺式西餐,什麼fine dining,聽都沒聽過,直到我首次前往香港。

還記得其時仍年輕的我,按照美食指引,光顧開設於五星酒店內的一家高級法國餐廳,儘管只是道數較少的午間套餐,然而環境陳設之講究、服務之周到,乃至菜餚之細緻華美,都令我驚豔。 那裡供應的,是法式haute cuisine(高級烹飪)。

那一回,我除了必吃的粵菜,在港九還品嚐到各種異國食物。道地而非美式的義大利菜,在臺北也沒吃過,亦令我回味不已。總之,香港飲食之多元令我大開眼界,體會到飲食風味恰可以反映社會面貌。 當時的香港早已是國際金融重鎮,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人才彙集於此,飲食自然也就國際化與多樣化。

從此,除了我移居歐洲那十餘年外,每當我想好好地細品精緻美食,香港都是我最樂意前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可惜一場疫情,使得我有四年多未曾訪港,前一陣子終又重臨斯地。行前上網查了資料,又詢問友人,決定要品嚐四家近四、五年纔開業的餐廳,兩家小而美,另兩家則坐落於五星酒店,適合做爲犒賞之旅的其中一站。

米其林一星餐廳Andō位於香港中環,主廚Agustin Balbi 是西班牙裔阿根廷人。圖/黃顯翔

第一頓在中環的米其林一星餐廳Andō。主廚Agustin Balbi 是西班牙裔阿根廷人,曾在日本生活、工作多年,餐館的菜餚混合不少和風,以海鮮爲主,重視鮮味和香氣。好比說,是日套餐的冷前菜魚子醬蟹肉,未食便有一股芬芳的氣息飄至鼻尖,來自撒在帝王蟹肉上的日本柚子。以珍珠貝匙舀起魚子醬和蟹肉,入口鮮、香,鹹、甘,並無一絲腥味,柔滑的慕斯藏在蟹肉底下,令口感更豐富,也帶來驚喜。

魚子醬蟹肉-入口鮮、香,鹹、甘,口感豐富,令人驚喜。圖/黃顯翔

最後一道主食爲招牌菜,是名爲Sin Lola的高湯燴飯,乃主廚獻給其祖母Lola的菜色。米飯以西班牙bomba米炊煮,加了西班牙辣腸丁,鋪着兩片鮑魚。湯底混合日式柴魚出汁、魷魚高湯、蛤蜊湯和雞湯,讓人一食便明白此湯飯何以從不移出菜單,滋味既濃又鮮卻不油膩,一碗食畢,意猶未盡。

Sin Lola(高湯燴飯)是andō招牌菜之一。圖/黃顯翔

Sin Lola(高湯燴飯)是andō招牌菜之一。圖/黃顯翔

離開中環往西走,我來到上環的Mora ,這家僅有24個座位的小餐廳,今年摘下米其林一星與綠星。 那綠星想來是褒揚店家強調永續飲食的精神,大廚不但儘量運用本地農產入菜,食材也設法用到極致,能吃進肚裡的絕不浪費。而其最大特色在於,每一道菜甚至甜點都用到黃豆與豆製品,包含豆奶、豆花、豆奶起司等,這可大大滿足了我這個黃豆控,我可喜歡吃各種豆製品了。

Mora的每一道菜甚至甜點都用到黃豆與豆製品,將食材用到極致。圖/陳沛林

以本季套餐的冷麪爲例,面體用的是日本的細烏龍麪,爽滑有勁道;蝦頭蝦殼熬的湯底加了豆奶,點了蝦油和蔥油,看來略似紅咖喱湯汁,味道卻爲西式風味,鮮香濃郁但不膩口。面上的蒸龍蝦鮮脆有彈性,點綴的炸櫻花蝦又香又脆,也給這道冷前菜加了分。湯汁當中還有一味讓我覺得有點熟悉,卻想不起來到底是什麼,請教年輕的主廚蔡明輝,方得知原來湯汁靈感來自馬賽魚羹,故而加了些許茴香以及茴香酒。那香氣似有若無,卻更耐人尋味,單憑這道冷麪,我便樂於再訪Mora。

Mora的冷前菜-龍蝦豆乳湯冷烏冬,好吃程度令韓良憶樂意再訪。圖/陳沛林

接下來,讓我從港島過海到九龍,到今年拿到米其林一星的「彤福軒」品嚐粵菜。既來到香港,無論如何也該吃一頓精緻又道地的廣東菜,對吧?開在瑰麗酒店的這家高級粵菜餐廳,除了臺灣一般較熟悉的廣府菜之外,因創辦酒店集團的家族出身廣東順德,故也有不少順德菜。然而此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午間特製套餐中好幾道以陳皮調味的菜色。

今年拿到米其林一星的「彤福軒」位於瑰麗酒店內,餐廳位置絕佳,可邊欣賞美景邊品嚐美食。圖/香港瑰麗酒店提供

彤福軒的大廚李志偉爲廣東新會人,新會最著名的特產就是陳皮。對於陳皮,我並非完全無知,母親生前愛吃陳皮梅,我很早便熟悉陳皮馥郁的香氣, 然而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陳皮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爲兩大種類,再按照其小產區的不同,在風味上顯現若干差異,而善於庖廚者會視食材和菜餚的特色,而選用不同年份和產地的陳皮。那一天,我嚐到的菜色和點心有四樣都加了陳皮,有的較清香,有的帶果香,有的雋永,有的甜潤,一頓飯吃下來,拓展了我這非香港人對陳皮的見識,也感受到大廚濃烈的鄉土情懷。

芋蓉香酥鴨,採用二十三年東甲陳皮,充份展現大廚濃烈的鄉土情懷。圖/黃顯翔

尤其喜歡生拆鮮魚羹,光是湯底就以三種魚熬成,羹中除了有手拆去刺的桂花魚(鱖魚)外,還有切得極細的越瓜、木耳、胡蘿蔔絲,以及提鮮的火腿和欖仁碎。整體調味雖清淡少油不太鹹 ,吃來卻細緻有味,羹湯中的15年陳皮絲更使得這一盅魚羹風味更顯高雅。

「彤福軒」生拆鮮魚羹以三種魚熬成,湯中的15年陳皮絲讓魚羹更細緻有味。圖/陳沛林

吃了三家一星, 返臺前的晚餐又回到港島,品嚐四季酒店內的米其林二星Noi,這家2022年纔開業的高級餐廳,隸屬於義裔阿根廷名廚Paulo Airaudo旗下,實際駐店主掌廚藝的則是Luigi Troiano。Noi能在開業不到一年便摘下一星,今年又多了一顆,這位來自義大利的年輕主廚與其團隊,還有服務周到的外場亦功不可沒。

四季酒店內的米其林二星Noi,義大利的年輕主廚Luigi Troiano進行桌邊服務。圖/黃顯翔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Noi自我定位供應的是Italian omakase(任由義廚配菜),由此便看得出來,其餐食風格大體上是結合洋風與和風的義大利菜。 是以,當日我在享用超過十道的套餐時,外場領班除西式餐具外,還送來一套十餘雙不同花色的筷子讓我挑選,而餐廳亦以日本料理中常見的海鮮爲主要食材,不少是日本直送香港,部分從義大利進口。舉個例子,我當天吃的第一道冷前菜,是西西里鮪魚下巴生魚片,點綴以法國晶鑽魚子醬,佐以柴魚高湯凍,融合義日風味,細膩淡雅。

Noi擅長結合洋風與和風,前菜完美融合義日風味,細膩淡雅。圖/陳沛林

第一道熱前菜,小小的一盅似日式煮物,湯汁上浮着嫩碗豆,以小匙一舀,方知是蟹肉蒸蛋,而那湯並非我預料的柴魚或昆布高湯,而是伊比利豬高湯,這令我聯想起喜歡結合山海味的地中海菜,後來得知此「茶碗蒸」爲招牌作,只是每一季搭配食材會因時令調整。另一道招牌菜炭烤藍龍蝦, 火候則好得令人不能不讚美,外脆內半生,香口又鮮嫩,說真的,連平日並不特別愛吃龍蝦的我,都貪嘴到幾乎捨不得和同伴分享。

Noi招牌菜-炭烤藍龍蝦,外脆內半生,香口又鮮嫩,火候拿捏令人不能不讚美。圖/陳沛林

相隔數年再訪香港,雖然只有短短四天三夜,仍欣見其餐飲風格依舊多彩多姿,而fine dining也如多年前那樣,依然令我體會到,美食可以製造幸福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