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漁業育成基地有成 海大徐德華獲傑出永續青年獎

貢寮水生中心-永續海洋行動與科學資源覆育」團隊合照(左二徐德華助理教)。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徐德華,在新北市貢寮美灩山漁港栽培漁業中間育成基地取得良好成效,近日獲選臺灣傑出永續青年獎。該基地設立4年,利用閒置漁港轉型成覆育海洋資源的場域,可避免一次性大量的種苗釋放至野外,也能減緩生物在運送過程的緊迫壓力,並評估放流種苗的存活率及活力。

透過半野外的漁港環境,天然餌料隨着潮汐自然補充,能讓放流種苗適應環境並達到「野化」效果。此外,覆育基地中不同營養層次的水產物種,例如大型藻、牡蠣、海膽、螺貝類等共同暫養及放流,可將未食用完的餌料或是排泄物能夠轉化成另一物種的餌料、肥料或能量,透過養分循環提高效益。

透過設置牡蠣串及附藻裝置,自然生長超過十多種藻類,除了提供放流種苗休息外,也是野生海洋生物的棲地。

研究團隊長期駐點在新北市貢寮的海洋資源覆育園區,與當地居民、漁民、漁會及保育團體維持良好的協作關係,當地居民及海產店也時常自發地提供從漁網或暫養池中取得的花枝卵或是抱卵母蟹、龍蝦等,共同支持海洋永續,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最佳案例。

徐德華研發創新繁養殖殖技術,除了花枝與花蟹,研究團隊也持續致力覆育在地的經濟物種,包括九孔、毛蟹、水晶鳳凰螺、紅嬌鳳凰螺、條石鯛及今年新覆育的紫海膽等,並持續增加物種。

徐德華也與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李宏泰及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廖正信共同推動以中間育成模式營造海洋生物棲地,提高水產種苗的放流效益,再以分子標記及eDNA分析等方式,比對野外捕撈族羣與放流物種間親緣關係,評估放流的效益。

徐德華2015年開始執行海大海洋中心與新北市推動的「雙花計劃」,成功覆育東北角重要經濟物種花枝與花蟹,2020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並利用分子標記等科學方法驗證放流效益,去年獲農業部「國家農業科學獎」傑出團隊獎及「潛力新秀獎」。

美灩山漁港栽培漁業中間育成基地。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美灩山漁港栽培漁業中間育成基地水下吊掛牡蠣串。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美豔山漁港覆育基地除了提供放流種苗休息,也是野生海洋生物的棲地。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