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基建,要跟得上AI時代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推任何智慧醫療系統,都必須全面更新各級醫療院所的醫療資訊系統。圖/本報資料照片
醫生出身的準總統賴清德推出「健康臺灣」願景工程,由他的恩師-成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心臟科名醫陳志鴻教授擔任召集人,從3月23日在高雄起跑,快速完成全臺五場說明會,並於日前邀請準總統聆聽醫界建言。在總體建言中,欣見「加速醫療資訊生技,推動智慧醫療」列爲十大項目之一,並以協助醫療院所更新生技醫療資訊系統,鼓勵智慧醫療發展以提升服務效率,並研議智慧醫材與創新服務之健保給付爲三大主要策略。
從策略的角度分析,新政府的方向是對的,也呼應本報在今年元月3日社論〈政府應加大醫療資訊的基礎建設〉的主張。對於新政府廣納民間建言,我們給予肯定,並希望新內閣能加大腳步,在可見的未來完成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的基礎建設。沒有新的醫療資訊當骨幹,未來所有的智慧醫療產品/系統,都無法很有效率地在目前運作的老舊資訊架構上推動。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臺灣的醫療資訊系統很像是智慧型手機(iPhone及Android)問世前的手機,是無法承載日新月異的"App store"。每要增加一個功能,非得系統大幅修正,無法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網路上有成千上萬的App,要什麼有什麼,隨時隨地都可以下載,也隨時隨地都有人開發出新的功能來爭取消費者的青睞。反觀我們的醫療資訊系統,雖然20年前推出健保IC卡時曾領先全球,但畢竟是爲健保量身訂製,在ChatGPT問世後的今天,這個系統已經跟不上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這是爲什麼要推任何智慧醫療系統/產品非得全面更新各級醫療院所的醫療資訊系統不可。
其次,建言中也認知了AI對未來醫療服務的影響其實有兩個層面,一種是加值,另一種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對於增加價值的項目,如果要廣泛運用,健保的給付當然是必須的,這一點看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不易,原因是全民健保在總額預算制長期的「緊縮」政策下,20年來早已捉襟見肘,中央健保署每天都爲了「點值」傷腦筋(因爲醫療院所提供的服務,不是固定金額而是超出預算就打折),根本沒有多餘的經費顧及這些創新醫材與服務的給付。
因此,行政院每年召開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俗稱BTC),就明確指出在全民健保財源穩定且不虞虧損之前,應由政府以公務預算成立「健保沙盒」機制,在藥品部分爲新藥基金,這部份已經有明確政策,在智慧醫材與創新醫材部份,亦應比照處理。比起新藥動輒年支出幾百億,這類產品通常不會太貴,這個部份初期用十億爲基礎就足足有餘,重要的是以這個機制來驗證新產品的成本效益,並以臺灣的醫療體系作爲適用場域,成熟之後就可以有進軍國際市場的商機。
此外,建言中也認知了「增加效率」的智慧醫療產品是一種投資,沒有政府的補貼,本業長期虧損的醫療體系,不會主動投入。因此,如何在「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中納入這類智慧型醫材與AI的運用,當然是重要的策略。
最後,我們要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智慧醫療」是臺灣創造的名詞,如果改用英文關鍵字的搜尋,就會發現,國際上會分成「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和「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其中,智慧醫院又可以分爲硬體和軟體,如何便利病人掛號、付費,運用機器人協助搬運、自動化的藥品醫材運送與庫存系統,檢驗系統之全面自動化(包檢體運送),護理站、護理車、病房、開刀房的看板是需要各類硬體設備,但是前面所說的醫療資訊系統是靈魂,除了一般熟悉的企業運作(ERP)之外,在醫療體系的核心,當然就是病歷以及各種醫院特有的系統,臺灣以資訊產業聞名國際,新政府應該以「智慧醫院,臺灣製造」(Smart Hospital ,Made in Taiwan)爲目標選定地點,建立一個「未來醫院」的雛型展覽館,裡裡外外都是臺灣制,如此才能凝聚醫療體系與資訊產業的力量,成爲全球智慧醫療產品的輸出國。
在新內閣即將上任的此時,我們肯定準總統賴清德在「健康臺灣」所提出的願景與策略,在新政府的引導下,臺灣有機會在全球未來的智慧醫療市場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