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後新冠肺炎之觀光政策調整

工商社論

在新冠肺炎疫情沒能完全消弭之前,交通部觀光局忙着紓困融資,也無暇進行觀光政策的調整。但誠如雄獅旅行社董事長王文傑所提出的,即使疫情紓緩,未來傳統的觀光政策也回不去了。政府除了紓困、融資、提供誘因之餘,也應有更大格局的思考。

尤其是利用這次新冠肺後的去實體化、走向虛擬化,去污減碳,保留乾淨空間的趨勢,使臺灣防疫品牌突顯的情況下,進行新的思考方向:

第一,結合此次新冠肺炎中,臺灣建立的防疫品牌,推動醫療觀光與文化觀光,加值觀光的營收。

第二,隨着新冠肺炎催生虛擬化、平臺經濟,政府應加強線上旅遊及相關的數位基礎建設,尤其是協助旅遊單位進行更精準的行銷。

第三,疫情使得民衆追求更乾淨、無污染的空間,因此,加強推動綠色、無污染的電動汽機車觀光,可以帶動風潮。

此外,我們認爲,臺灣的觀光政策定位不明、缺乏中長期政策的規劃、是我們今天整體觀光業發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如果利用此次新冠肺炎的紓困機制,導入升級轉型思維,未嘗不是化危機爲轉機的作法。因此,我們檢視過去政策的若干盲點,和提出因應對策。

第一,以臺灣爲「亞洲最多樣化的國家」來定位。過去觀光局以「The heart of Asia」做爲行銷口號的定位不明,國外消費者的感受不強,加上很難根據此一目標訂定具體操作的策略。如果以臺灣爲「亞洲最多樣化的國家」來定位,或許可以吸引到不少的觀光客。臺灣曾經是荷蘭跟日本的殖民地,有着不少歐洲風味的建築和日本的文化、美食的綜合體。臺灣位處亞熱帶,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國家之一,不管是鳥類、樹種等,能供登山客爬的山又多。

再者,臺灣擁有來自大陸各省的美食與文化建築的綜合體,故宮博物院的中國文化、歷史典藏更是臺灣最豐富的文化資產。而且,臺灣也是亞洲第一個承認同婚的國家。臺北又是一個很方便的城市,一個鐘頭搭捷運可以上山到陽明山踏青,下一個鐘頭可以搭捷運到海邊如淡水,逛老街,到漁人碼頭欣賞夕陽餘暉。臺灣的海拔又高,2/3土地被森林所覆蓋,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上百座,攀登百嶽大山成爲登山客的最愛。

第二,訂定中長期的觀光政策。目前觀光局的政策都以救急式補助措施爲主,很少看到中長期的規畫。推廣的都是臺灣的夜市文化,臺灣觀光推展十多年下來,還是以夜市觀光爲主軸,晚上幾乎沒有任何休閒活動,如何爲觀光創造附加價值呢?如果觀光局人少沒辦法進行中長期的規畫,可以考慮透過觀光基金成立觀光局專屬的智庫,進行調查研究、中長期的願景、目標、執行措施的規畫,並訂定短中長投入、產出績效指標,定期評估政策的成效,並進行滾動式管理。

當然,觀光政策的核心和長期規劃需要政府和業者取得共識後才能順利推動。如果認爲臺灣是「亞洲最多樣化的國家」值得做爲觀光政策的核心目標,則下列建議就可以再進一步規劃。

其一,籌劃事件、活動行銷:臺灣很多的民俗活動如臺東的炸邯鄲、羅東的搶孤、鹽水的蜂炮、臺中媽祖的繞境,如果加以精緻包裝,以及透過國際宣傳,規劃一個民俗周的行程,將是很好的事件行銷。

其二,結合文化、生活,提高觀光的附加價值而非衝量:臺灣多舉辦優質活動,並廣爲宣傳。臺灣有很多國際知名的文化表演團體,如優人神鼓、明華園、霹靂布袋戲、雲門舞集等,如果經由好的包裝,推動定點、定目劇,門票收入1千元,加上週邊的伴手禮、MIT名品、文創產品,如可創造500元以上附加價值,絕對是夜市消費的5~10倍起跳。此外,花蓮、臺東可以發展結合文化、生活的深度旅遊,凸顯臺灣的好山好水及原住民、多樣化特色。

其三,開拓新客源:爲了增加客源,可以結合大陸、東協臺商的員工旅遊,政府對一定數目、消費金額的團體提供補助。其次,旅行業者開發優質行程提計劃書,如可創造附加價值,則由政府補助。臺灣目前海外旅遊的旅行社高達九成,推廣國內旅遊的只有一成,因此,未來在覈發執照上,應以國內旅遊的旅行社爲優先。此外,結合App、交通工具的整合,使海外旅客來臺旅遊更方便,也可吸收更多觀光客。

其四,吸引高消費的商務旅客:就數據統計上,觀光客中消費能力最高的,以參加國際會議或展覽的旅客最高。政府若可將部分補助,鼓勵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展覽來臺舉辦,創造一般觀光客五倍以上的附加價值,相信對觀光產業有非常巨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