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兩岸僵局,盼新政府大開大闔面對
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兩岸經貿乃至政治危機的化解,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第一大考驗。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大選結果,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國民黨成爲國會最大黨、民衆黨政黨票大幅成長;也就是說,這是三黨支持者都「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的結局,綠、藍、白三大主要政黨各有斬獲,但也凸顯各自現存的挑戰。因此,選舉結果最大的贏家,仍是展現集體智慧的臺灣民衆:一方面避免政權一夕全面更迭的動盪,一方面又讓國會能有充分的在野監督力量;更重要的是,藉由民意的展現,讓緊張的兩岸關係有機會緩解。
針對大選結果,美國總統拜登簡單明瞭的「不支持臺灣獨立」,以及國臺辦表示「民進黨不能代表臺灣主流民意」,基本上已經爲民進黨可能的暴衝劃下紅線,亦即爲兩岸維持現狀定調。誠如日前彭博經濟研究估計,臺海若開戰,後果將遠超過俄烏戰爭、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金融危機,總損失料將達全球10%的GDP、約10兆美元代價,美中兩大國爲避免後新冠時期經濟惡化,已達成共管臺灣以避免紛歧的共識。因此,可以預期未來兩岸軍事衝突升高的風險大爲降低;然而,兩岸經貿乃至政治危機的化解,仍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第一大考驗。
綜觀1996年臺灣民選總統以來,北京當局從未在選前評論特定候選人,即便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北京仍以「聽其言觀其行」,給當選總統的陳水扁緩衝時間與空間。但由此次總統大選前,北京多次直言批評來看,顯然對賴蕭不存在任何期待。也因此,新政府的對大陸政策,由易而難將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如何推進兩岸交流。雖然賴清德勝選感言強調,面對大陸未來要以「交流取代圍堵,用對話取代對抗」,但他仍定調此次是戰勝「外部勢力的介選」;這樣的論述無異暗指這次6成選擇非民進黨陣營的臺灣選民,是受中共認知作戰影響、介選的「同路人」。依此「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邏輯,未來任何的兩岸交流,都有很大可能無限上綱地被扣上紅帽,或是呈現一貫「綠能你不能」的雙標。如此一來,兩岸交流如何推進?
其次,如何因應大陸對臺貿易制裁。大陸商務部已預告,若臺灣再不迴應大陸的貿易障礙調查結果,未來將取消機械、紡織、汽車零組件等ECFA關稅減讓,甚至有可能加大貿易制裁力度,亦即對臺啓動貿易戰。若新政府仍只是繼續跳針式的回答陸方絕對不可能接受的「在WTO平臺解決爭端」,針對傳產將受到的衝擊,亦僅能重申緩不濟急的「分散市場」、「產業升級」,甚或是撒幣補助業者,都將難以因應臺灣傳產因大陸貿易制裁遭受到的海嘯式衝擊。
最後,如何與大陸建立對話共識。顯而易見的現實是:九二共識是北京絕不可能放棄、而民進黨絕不可能接受的政治共識。但若繼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不願窮究洪荒之力,一方面說服黨內支持者與大陸對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透過與在野政黨的合作,以某種形式的妥協尋求與大陸對話的共識,則未來四年兩岸重啓對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臺灣仍在與大陸僵持下繼續耗費不必要的資源,同時錯失許多發展的契機。
基於上述三大挑戰,我們對新政府的大陸政策,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務實推動兩岸交流。兩岸民間社會的往來,有助於緩和兩岸緊張氛圍。因此,新政府應揚棄意識形態,延續馬政府時期的部分大陸政策,除應鼓勵兩岸學術、宗教、文化交流,並透過不合理限制的放寬,展現推動陸客來來觀光、陸生來臺就讀的誠意。此外,大陸仍有一些經合法程序來臺的陸籍人士,新政府立即可做的,就是從生活、政策等層面,友善對待這些在臺陸籍人士,以堆疊兩岸善意。
其次,循序推進兩岸經貿正常化。大陸方面對臺灣貿易障礙的立即要求,是認爲我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因此,新政府應立即盤點對大陸限制的2千多項限制大陸產品進口的最惠國待遇(MW0)清單,並與相關產業界溝通後,主動開放那些對臺灣產業衝擊較小的對陸禁止輸入產品項目,以緩解大陸對臺貿易制裁的力道,進而創造協商空間。
最後,召開對陸政策國是會議。選前即有政黨、民間團體呼籲,新政府應在520上任前,儘速邀集朝野政黨、民間團體,召開國是會議;並基於中華民國憲法、既有兩岸相關法令,訂定出一套可與陸交流對話的規範甚至共識,以避免臺灣再因爲認同問題而內耗。
新政府面對的是一個朝小野大的治理難題,但換個角度來思考,新的執政團隊若能以辯證思維,透過與在野力量的合作,反而在大陸政策方面很容易有更大突破。盼新政府能擺脫意識形態泥淖,體認並落實臺灣多數民意,自信的以大開大闔態度,突破兩岸長久僵局,讓臺灣勇敢大步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