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一個臺灣,兩個世界從出口逾6成集中於電子資通談起
十年來隨着產業結構的變化,電子與資通兩類貨品佔臺灣總出口呈跳躍式成長,今年上半年比重已升至64%;其他產業的榮枯,已無足輕重。圖/美聯社
日前政府公佈上半年貿易數字,6月出口成長逾20%,連續八個月正成長,累計上半年出口成長11.4%,財政部官員形容出口熱度已有夏天的感覺,從表面觀察,情勢的確樂觀,但細察各業,則令人深感憂心。
按理說,上半年總出口成長超過1成,各業不致太差纔是,事實不然,因爲十年來隨着產業結構的變化,電子與資通兩類貨品佔臺灣總出口呈跳躍式成長,今年上半年這個比重已升至64%,意思是每100美元的出口收入就有64美元來自半導體、資通產品,比重之高,舉世無匹。上半年總出口能成長逾1成,即拜電子資通成長24%之賜,其他產業的榮枯,在這個結構下已無足輕重。
統計顯示,上半年除電子資通的出口一片榮景,其餘如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化學品、礦產品、電機產品、光學及精密儀器、運輸工具等傳產的出口皆呈衰退,一邊是春風得意,一邊是西風落日,臺灣的出口已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總出口的變化,已無法呈現個別產業的處境。
猶記得2010年金融海嘯結束之後,政府曾檢視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風險,當年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佔出口25%,並計資通產品佔36%,遠高於韓、日,經建會(國發會前身)憂心各業有各自的景氣循環,把這麼多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太大,然而,十年後的今天,這個比重非僅沒有下降,還升至64%,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雞蛋愈來愈多,逾6成的出口集中在這兩類產品上,其風險之大,不言可喻。
當前的臺灣,出口真是兩個世界?確實是如此,爲便於觀察電子、資通以外的貨品出口情況,我們把不含電子、資通的出口稱爲傳產出口,並加以估算,結果顯示上半年電子資通成長24%,傳產出口衰退5.5%,過去十年之間(2013~2023)電子資通出口成長134%,傳產出口衰退14%,兩者處境有着天壤之別,確實是兩個世界。而經此十年消長,使得傳產出口占比由6成降至4成以下,而電子資通剛好相反,由不到4成升至6成以上,該注意的是,出口結構的鉅變必將影響產業、投資、薪資的分配,若不加以正視,分配的惡化最終也將衝擊GDP的成長。
衆所周知,總體經濟所關注的兩件事就是成長與分配,臺灣近十年乘着半導體景氣的東風,固然推升了出口,帶動了成長,然而與此同時也出現資源過度集中的情況,十年來資本、人才、薪資、所得及財富的分配不均度皆快速擴大。以製造業的固定資本形成而言,過去五年(2019~2023)高達66%投入電子零組件業,隨着AI發展,這個比率還會升高,反觀傳產所能分享的資源,相對有限。
此外,由於出口向電子資通集中,各業薪資也出現明顯變化,1985~1990年五年之間全體受僱員工的總薪資平均年增率11.7%,與電子零組件業12.5%平分秋色,1995~2000年五年之間全體受僱員工總薪資平均年增率3.4%,與電子零組件業的4.3%也相去不遠,這一時期不論哪一個行業都得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
近年隨着出口結構的變化,情況已不太一樣,2018~2023五年之間,電子零組件業總薪資成長24%,遠高於全體的11%,再以2013~2023年觀察,十年之間電子零組件業薪資成長70%,各業平均只成長27%,若再看薪資中位數,十年來只成長18%,如再排除電子零組件業,成長會再縮小。這告訴我們,如今經濟成長的果實,多數國人所分享到的,少得可憐。
總統賴清德於520就職演說中曾語重心長的表示,經濟發展的果實應該爲全民所共享,政府未來所要建構的社會,年輕人可以看見希望,壯年人可以實現夢想。然而,在如今的出口結構下,要落實此一施政目標,並不容易。雖不容易,仍得努力,如果不落實此一目標,隨着產業過度集中,除了經濟成長會出問題,社會對立、政治擾攘也將接踵而至。
如今臺灣半導體產業深得國際肯定,非僅是臺灣之光,也爲經濟注入成長動能,不過,電子資通所釋出的工作只佔總僱用10%,其餘90%仍得仰賴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及服務業,這90%工作者泰半處於半導體景氣之外,與GDP有着遙遠的距離,如何讓他們也能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當是賴總統未來四年最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