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協助產業跨進數位經濟時代,須政策創新

工商社論

前一波科技典範,臺灣掌握了電子資訊技術帶來的機會,建立了以半導體爲核心的電子零組件產業鏈。剛好後來幾波科技應用的發展,如網際網路、智慧手機,以至於各面向的智慧化,電子零組件都是關鍵投入,讓臺灣經濟得以持續成長髮展。只是,邁入數位經濟時代,除電子零組件,資料及軟體將成爲新的關鍵投入,臺灣各垂直產業如何整合發展軟體,發展出掌握累積、應用資料的能耐,以創造價值,將會是相當關鍵的議題。

在數位經濟時代,「資料(data)」已經成爲新的關鍵投入,而「軟體(或演算法)」則如同工業時代的機器設備般地重要。

工業時代,例如對於3G無線通訊技術的創新,大約就是投入研發計劃,開發出技術,然後經過產製,將產品推進市場;爲了協助業者有能力推出3G相關的產品,政府可藉着補助業者進行技術研發,業者藉着研發建立產製能量及持續改善,即有能力推出產品進入市場,站穩國際市場。

邁入以資料及軟體發展爲核心的數位經濟時代,固然透過研發投入,產出特定技術創新依然重要,但已不完全合用。借鏡美國科技巨頭GAFA(Google, Apple, Facebook及Amazon)的成功經驗,它們是都從爲顧客創造價值出發,建立可自動累積資料數量的「服務機制(通常是軟體)」,然後再以所掌握資料,進行價值創造,建立穩定的營收模式。亦即,在數位經濟時代,除需要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外,還得從創造顧客角度出發,讓軟體發展與營運模式創新共同並進,纔有機會有效地利用資料創造附加價值,提升生產力。

只是,臺灣有超過150萬家的業者,政策該如何擘畫與推進呢?從整體發展來看,當然期待有更多的業者能應用數位科技,藉着資料與軟體進行創新。只是,要鼓勵或引導如此多的業者應用數位科技,應用資料與軟體進行創新,如果都透過政府的「補助」,那麼得耗費多少公共經費,才能讓業者應用數位科技進行創新呢?而且,還不清楚業者應用政府補助後,有多少業者真正利用資料與軟體進行創新,或者只是將補助用來支付原本的軟體租金而已。

另一方面,正當數位經濟時代亟需以資料及軟體爲關鍵投入時,臺灣衆多垂直業者的數位轉型,其實正好提供了國內既有資訊服務業、新創及專業人才練兵與擴大發展的機會。簡單地看,如果能引導國內各垂直產業業者都能從爲了營運改善的角度,主動尋求國內資服業者的服務,並且促進這構想所形成的生態系能有效前進,將能同步提升國內各垂直產業與資服業的競爭力。

在現實中,各垂直產業如何應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運改善,作法都不大相同,再加上市場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與作法,各個業主非常需要客觀的自我評估、標竿個案的參考及階段性地投入規劃評估;再者,資服業者一般多順着各自能力優勢開發與推銷自己的產品服務,雖然有些業者也會提供客戶顧問與評估服務,但多半也是爲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服務。亦即,各垂直業者的需求與期待與資服業者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之間,存在着相當大的資訊落差:各垂直業者即便想要推動數位轉型,也要耗費相當大的心力蒐集資訊,冒着相當大的失敗風險進行數位轉型投入。

從前述垂直業者與資服業者所形成的生態系來看,兩個羣體間所存在的資訊落差,應該就是提供政策工具予以介入的切入點。這樣的切入點,相對於過往單純單點地補助研發投入,正好呈現出政府須借重「資訊平臺」進行「政策創新」的機會。

綜合以上的討論,可以發現:如果要協助臺灣超過150萬家的業者中,有大多數的業者成功跨進數位經濟時代,政府推動的數位轉型政策方向與作法,重心不應只在於補助各業者應用數位工具,而應聚焦在建立相應平臺機制與標準,併發揮資訊平臺協助供需精準對焦,以化解生態系中的資訊落差。

准此,建議首先應大量製作與廣泛地推廣各個垂直領域國內外成功個案,以提升各垂直產業數位轉型的認知,提高業者們數位轉型認知與需求。第二,建置客觀公正的數位轉型成熟度量表,提供各業者類似健檢般的自評,透過同類業者的比較,刺激數位投入落後業者數位轉型的急迫感;同時,提供相應的改善指引,及可導入的服務解決方案與個案借鏡,以降低業者進行數位轉型投入方案具體評估的難度。第三,藉着持續累積垂直業者自評結果的整合分析,將可以有機會呈現出臺灣各個垂直業者數位轉型弱點與需求,這樣的分析成果資訊,也正好就是各垂直業者轉型需求,可作爲臺灣資服業者發展與投入發展重點。當然,如期待這項政策創新真正發揮效果,也需要建立滾動檢討的機制,促成生態系真正有效的自主演進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