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端側生成式AI生態,爲何產業看向聯發科?

當其他廠商還在說模型、談夢想的時候,聯發科已用實際行動幫助開發者達成生成式AI應用的創新落地與商業生態閉環。

作 者 丨 宿藝

編 輯 丨 子淇

生成式AI開啓智能手機“新一輪創新週期”,已成爲行業普遍共識。

從2023年開啓的“百模大戰”,到2024年各家手機企業紛紛推出具備生成式AI功能的手機新品,“由模入端”的速度之快,已遠超之前行業預期。市場分析機構Counterpoint預測稱:生成式AI手機的存量規模將在2027年突破10億大關。

不過,智能手機歷經超過17年發展,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行業生態、商業模式和用戶習慣。躍遷至生成式AI手機新週期面對的挑戰,甚至超過了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上一輪切換週期。

比如從芯片層面來看,生成式AI計算如何從雲側到端側?邁向普及型市場需要邁過最大的門檻有哪些?端側生成式AI新生態的共識和未來方向是什麼?

近期舉行的聯發科天璣開發者大會(MDDC 2024)上,讓行業與開發者們看到了這一最新答案。

聯發科爲何直連開發者?

生成式AI生態走向成熟,必須建立在“軟硬一體”和“端雲一體”兩大基礎之上。

這就意味着,需要芯片平臺、終端廠商、大模型企業,以及移動互聯網企業與開發者必須更加緊密地聯手,才能推動生成式AI生態從“共同孵化”走向商業成熟週期。

目前各主要終端廠商皆推出了具備生成式AI的新旗艦手機,但如何更好地調配“新算力”,通過“新生態”爲用戶提供全新的智慧體驗,既是自身在AI大技術變革週期“搶先卡位”的急迫需求,也是推動手機市場加速實現觸底反彈的“確定性增長創新引擎”。

對於大衆用戶來說,生成式AI究竟會帶來哪些“看得見、摸得到”的創新體驗,以及滿足自身生活場景中的哪些新需求價值,纔是爲“軟體驗”買單的“硬道理”。

對於身處“中間層”的開發者們來說,也必須從過去依賴互聯網或終端企業提供的“軟開發工具”和“雲端環境”,走向如何“掌握調用最佳算力匹配AI應用開發”的方式與思維,這就要求廣大開發者接下來必須具備從挖掘芯片底層AI算力打造創新應用與體驗突破的“新能力”。

也就是說,伴隨生成式AI快速走向大規模端側普及,過去移動互聯網時代從傳統應用開發理念、環境與工具,到整個產業生態和商業模式都將迎來一個“重構”過程。

這也是如今無論是大模型廠商、APP應用廠商,還是開發者羣體,都越來越重視與芯片平臺直接建立合作的重要原因。

就像百川智能創始人、CEO王小川在天璣開發者大會上所說,以前做搜狗的時候“從來不用見芯片公司”,但是做了大模型後就是“不得不見”。

聯發科無線通信事業部生態發展資深總監章立迴應稱:開發者進行生成式AI的深度創新,一定離不開芯片公司的支持。聯發科無線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陳一強對《壹觀察》表示:生成式AI生態從芯片底層到系統、模型再到應用和用戶體驗,是一個很長的鏈路,所以聯發科特別重視與合作伙伴、開發者的緊密合作。

天璣生成式AI爲何成行業“團寵”?

2016-2017年被行業公認爲人工智能應用的“關鍵拐點”。AlphaGo接連擊敗李世石與柯潔兩位人類圍棋冠軍,深深震撼全球整個科技產業。

聯發科在AI領域的投入也全面加速。

聯發科技無線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彥輯對《壹觀察》透露稱:AI並非是“突然爆發的技術”,早在2015年左右,聯發科就意識到以AI爲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新趨勢正在到來。2017年Google Brain團隊提出 Transformer模型並將其發表在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之中後,聯發科的技術人員就敏銳捕捉到這種新算子、新架構具備巨大的創新應用潛力,並開始投資開發相關技術。

李彥輯表示,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膽的決定”。因爲在沒有看到明確的產業應用與商業價值之前就必須決定早期佈局。這基於聯發科不斷追求領先技術的決心,也源於聯發科在以AI爲代表的新技術探索領域“開放式的心態與理念”。

相關公開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從2018至2023年間,聯發科用於技術研發的總投入約180億美元(超過1300億美元)。僅在今年一季度,聯發科研發投入就接近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高達17.8%。這讓聯發科在覈心的芯片算力、市場份額皆領先競品登頂全球同時,也在生成式AI構築了行業的“持續領先”優勢。

《壹觀察》曾在2017年底跟聯發科高層進行過一次面對面專訪。聯發科CEO蔡力行在對話中透露稱:聯發科未來的芯片將全面加強在AI領域的創新,包括實現“雲端+終端”的混合AI架構,以及AI芯片的生態開放策略。

隨後在2018年初,聯發科就推出了NeuroPilot人工智能平臺,當年推出的P系列處理器,讓其成爲行業首個具備自研多核APU單元搭載自有處理器的芯片廠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聯發科還同步向開發者提供了NeuroPilot軟件開發工具套件(SDK),並聯合谷歌、虹軟、商湯等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共同探索AI領域的新應用體驗與生態搭建。

接下來,聯發科在AI芯片領域“一路開大”:

2021年發佈的天璣9000處理器,不僅是全球首個“百萬跑分”旗艦5G處理器,其AI算力更是在當年ETH 蘇黎世AIBenchmark 的Performance測試中獲得全場高分,領先第二名Google Tensor 2.7倍。

2023年四季度發佈的天璣9300,在以“全大核”架構給智能手機性能賽道帶來“顛覆式新答案”的同時,內置的硬件級生成式AI引擎,可針對生成式AI模型所採用的Transformer網絡的核心Softmax+LayerNorm 算子進行了優化。其針AI大模型在終端運行所面臨的生成速度慢、內存限制、大模型數量受限等三大痛點進行了重點突破,在生成式AI領域更是擁有了超過20個生態合作伙伴。

本次天璣開發者大會上最新發布的天璣9300+,一方面繼續通過全大核架構繼續刷新“旗艦芯片性能榜”,另一方面在生成式AI領域同樣突破顯著:率先在端側支持AI推測解碼加速技術,同時支持天璣AI LoRA Fusion 2.0技術。再加上支持主流的生成式AI大模型,芯片端即可提供文字、圖像、音樂等端側生成式 AI 多模態體驗。

當然,強悍的芯片性能與生成式AI的持續引領,僅是天璣生成式AI生態的“基礎底座”,爲合作伙伴與開發者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與創新服務,纔是作爲首屆天璣開發者大會的“重頭戲”。

比如備受開發者關注的“天璣AI開發套件”,擁有特點鮮明又強調實用開發的四大模塊:

GenAI最佳實踐基於模型量化、編譯和推理技術,可將大模型終端部署“從過去的數週加速到一天”;GenAI Model Hub擁有良好的適配性,可爲開發者構建生成式AI應用提供豐富的大模型資源;LoRA Fusion和推測解碼加速等先進的GenAI技術可有效提升AI應用的生成速度;Neuron Studio 則爲開發者提供“所見即所得”的“一站式集成開發環境”。

章立對《壹觀察》表示,“天璣AI開發套件”可以歸納爲“快、全、強、易”四大特徵,這些都是聯發科長期與合作伙伴及開發展的溝通交流中針對性打造的開發套件、實用工具和解決方案,解決的就是開發者在打造生成式AI應用中的具體痛點與難點。

這其實也是聯發科這家芯片企業一貫的“基因優勢”:重視並理解合作伙伴需求,並可提供創新性的本地化解決方案。章立指出,無論是和友商的競爭,還是對自我的超越,聯發科所有生成式AI創新投入都面向充分爲開發者服務,最終目標是共同提升用戶實際體驗,這也是聯發科在激烈的芯片市場競爭中很重要的勝出之道。

本次天璣開發者大會的另一個重點,是天璣生成式AI生態所具備的“行業共建”與“生態開放”兩大顯著特徵。

首先是聯發科與天璣平臺合作伙伴共同啓動了“天璣AI先鋒計劃”,容納了阿里雲、百川智能、傳音、零一萬物、OPPO、榮耀、vivo、小米等行業頭部的硬件、軟件、雲計算與大模型企業。李彥輯對此表示,天璣AI先鋒計劃主要包含兩個環節:一個是大模型與終端企業,二是開發者。該計劃推出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整合聯發科與產業生態夥伴的豐富優勢資源,爲全球開發者提供創新服務、技術支持與商業機遇。

聯發科還與著名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攜手阿里雲通義千問、百川大模型、虎牙、酷狗音樂、零一萬物、OPPO、Soul、騰訊AI Lab、騰訊混元、vivo等合作企業聯合發佈了《生成式AI手機產業白皮書》,共同定義了“生成式AI手機”的概念、典型特徵與趨勢預判。

除此之外,聯發科還與Arm、Google、Khronos,以及Unreal Engine團隊在內的產業合作伙伴,基於圖形底層技術,共同拓展天璣遊戲生態圈的賦能與商業閉環。

由此來看,本次天璣開發者上展現出來的,是聯發科希望將過去所有的AI開發套件打包並融合在一個簡單易用的環境中,方便開發者快速上手,並滿足降本增效需求。同時,聯發科又基於天璣平臺聯合儘可能多的產業夥伴,合力爲開發者賦能與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有效推動生成式AI應用的創新與普及,並在一致性的行業共識下達成生成式AI生態的構建與持續成長。

這其實也是聯發科所具備“算力底座”的產業位置與核心優勢所在。

聯發科對此表示,聯發科不僅是全球第一家在手機端爲開發者提供完整生成式AI開發工具鏈的芯片企業,更重要是:當其他廠商還在說模型、談夢想的時候,聯發科已經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去看生成式AI如何落地,並以實際行動幫助開發者達成生成式AI應用的創新落地與商業生態閉環。

《壹觀察》評論

生成式AI是確定性的技術變革趨勢,不僅是產業共識,還被各大終端廠商、互聯網企業和開發者視爲“新十年變革的重要機遇”。

但“新生態”與“新商業閉環”的重構過程,註定是一個巨大挑戰,必須聚合產業各方之力打造出端到端的完整技術、產品、生態、用戶體驗與商業鏈路。

而從過去一年的各方產業實踐與分歧來看,聯發科無疑是當前終端廠商、大模型企業,以及互聯網企業和開發者走向產業共創共贏的“最優選”之一。

這不僅是聯發科連續十幾個季度都“坐穩”全球份額最大的移動芯片廠商(Counterpoint數據)的產業影響力使然,更是聯發科過去二十多年從功能機時代提供“造芯片+交鑰匙”的創新方案、智能手機與各大終端企業推動“芯片聯合研發”,以及在生成式AI時代表現出來的敏銳技術嗅覺與生態共建開放策略,達成的產業各方的“公信力”與“高口碑”。

從這個角度來看,聯發科面向生成式AI技術與產業變革新十年,正在從“硬件領先”、“服務領先”與“市場領先”的芯片企業,開始加速走向“生態領先企業”的全新變革躍遷之路。

就像聯發科董事、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所說:“生成式AI徹底革新了終端應用的使用價值”,聯發科將“致力於融合產業生態夥伴的力量,高效地賦能開發者,建構從雲端到終端的AI新生態,加速萬物AI時代的到來”。

「壹觀察」創始人宿藝

原搜狐科技通信主編

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搜狐搜索「壹觀察」

百家號、微博、抖音搜索「宿藝」關注更多

丨智能硬件丨通信丨新零售丨人工智能丨

丨智聯網汽車丨智能家居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