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熱潮AB面:理財降費求“複合” ,ETF溢價西風轉東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葉麥穗 廣州報道股市火熱的氛圍越來越濃,三週的時間,上證綜指一路從最低2689.7點到最高觸及3674.4點,上漲接近1000點。投資人吹響入市“集結號”,有關數據顯示,近期已經有近萬億銀行理財被贖回,爲了能夠留客,有銀行已經祭出“0管理費”的大招。此外由於A股、H股大漲,ETF的溢價路線也發生顯著變化,跨境ETF的溢價率大幅下滑,而掛鉤A股、H股熱門板塊的ETF的溢價率則出現上升。

“0管理費”重出江湖

9月下旬以來,債市調整,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回撤,疊加火熱的股市行情,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搬家”現象更爲顯著,在加深了市場對理財產品贖回壓力上升的憂慮的同時,部分銀行暫停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快速贖回和消費支付服務。

10月8日,平安銀行發佈公告稱,該行接到產品管理人通知,根據《平安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快速贖回業務服務協議》的相關約定,因已墊支的金額達到設定的墊支總額(即客戶快速贖回申請總額度超過限額),產品管理人暫停提供靈活寶業務、天天成長C系列及平安理財旗下其他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快速贖回、消費支付服務。

據悉,平安銀行一個月內三次發佈關於平安理財現金管理類產品暫停快速贖回業務及消費支付服務的公告。此前分別於9月19日、9月30日發佈相關公告。

無獨有偶,興業銀行也於9月30日發佈公告稱,擬於當天起暫停提供天天利業務、天天寶業務及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快速贖回服務。

爲了防止被贖回的命運,不少理財也“放低身段”,降費攬客。10月8日,華夏銀行在官網發佈《關於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債權型封閉式理財產品338號開展費率優惠的公告》。公告顯示,華夏理財根據產品費率階段性優惠安排,擬對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債權型封閉式理財產品338號固定管理費率下調至0元,優惠期間從2024年10月15日(含)起,2024年12月31日(含)止。此產品計劃發行規模下限爲5000萬元,此前固定管理費爲0.15%/年。

在市場人士看來,雖然今年銀行理財產品降費讓利並不少見,但選擇“0管理費”的銀行理財卻並不常見,此舉或與近期股市出現大漲相關。銀行理財子公司爲了避免資金流出,因此加大對理財產品的“攬客”力度,對理財產品的管理費予以讓利。

由於股市賺錢效應明顯,近期投資者“跑步入場”,銀行理財和存款“搬家”進股市的現象越發明顯。根據普益標準數據,9月最後一週理財規模環比下降9628億元至28.91萬億元。多位專家預測,如果股市的行情能夠持續,存款搬家的情況可能仍會持續。

甚至有市場擔憂,如果理財產品被大量贖回,是否會對債券市場形成“負反饋”,華寶證券分析師張菁表示,節後理財規模贖回量較大,但暫未引發負反饋現象。從銀行渠道的反饋來看,多家機構表示理財贖回比例在2%左右,雖然較2022年單日5%贖回量仍有一定距離,流動性管理暫未出現風險,但後續需要關注若政策持續發力,股市持續大幅上漲可能對理財贖回的影響。

ETF溢價情況轉向

A股、H股上漲,也對ETF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此前溢價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跨境ETF實現了“糾偏”,近年由於外圍市場表現強勁,國內市場則一直處於調整之中,不少資金選擇跨境ETF進行佈局,部分跨境ETF出現大幅溢價,溢價幅度一度超過50%,基金公司不得不發佈風險提示公告,警示風險,但是收效甚微,大幅溢價情況遲遲沒有得到改善。

不過隨着股市風向轉到A股和H股,跨境ETF溢價的“老毛病”大幅好轉,截至10月10日收盤,131只跨境ETF,出現溢價的只有22只,折價的則有104只。且溢價幅度大幅下降,目前溢價幅度最高的是納指科技ETF,最新的溢價爲8.65%。與此同時,此前一直折價的港股ETF近期則是“揚眉吐氣”,港股通央企紅利ETF目前的溢價率排在第二,爲2.24%。

風口轉到了A股之後,投資A股的股票ETF或LOF近期出現溢價。爲此,多家基金公司發佈風險溢價提示公告。

10月10日,廣發基金髮布溢價風險提示公告稱,近期,廣發國證信息技術創新主題ETF(信創50ETF)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溢價,交易價格偏離前一估值日的基金份額淨值。

博時基金、國泰基金也在同一日發佈旗下ETF溢價風險提示公告。

根據同花順統計,目前A股的股票型ETF中,有63只ETF的溢價超過1%,其中溢價幅度最大的是中證A100ETF,最新的溢價幅度爲8.9%,其次是創信ETF富國,溢價6.14%。

截至10月10日,自今年9月24日以來,已累計有近200次股票ETF或LOF發佈溢價風險提示公告。整體來看,出現溢價的品種跟當下市場熱點密切相關,比如芯片、新能源、軟件等等。

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分析認爲,近期部分行業、主題ETF出現溢價,主要是因爲不少資金借道交易型基金入市。一方面,交易便利、費用低廉、運作透明、靈活,此外還可以避免個股風險;另一方面,處於高溢價狀態的產品存在套利可能,一些機構客戶會入場捕捉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