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傳承接班四關鍵
中國歷史上皇位繼承,大多采取父死子繼,少數是兄終弟及,或傳位給兄之子、弟之子,接位的人名分一確定,爭位的紛爭就會降低。
《明史》記載:太祖朱元璋爲了鞏固皇權,大封宗室當藩王,太子朱標早逝,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接位(史稱建文帝,又稱惠帝)。
惠帝因爲深感藩王軍權威脅,採用周子澄削藩建議,引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浦子口戰役,燕王深喜次子朱高煦立下赫赫戰功,脫口告訴朱高煦「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你只要好好做,未必不能…」。
政變成功的朱棣(明成祖),在永樂二年依舊冊立朱高熾(明仁宗)當太子,戰功赫赫的次子朱高煦,雖然心中不滿,卻是無可奈何,勉強撐到朱高熾駕崩,終於起兵叛亂。
兵敗被囚的朱高煦,不甘心再度挫敗,竟然在宣宗探監時,故意絆倒宣宗,泄恨固然是泄恨了,結果被下旨用銅缸炙死;假使當初成祖不要態度搖擺亂講話,或許朱高煦不會心存盼望,以至於含恨命喪銅缸。
任何人事物,都有生命週期,事業想要生生不息,須有良性循環,無法仗恃一時的聰明投機。如果當初的「上位」,來自心性狡詐、阿諛諂媚,之所以「成功」,是因爲見利忘義、刻薄寡恩,子弟少了創業者的勤奮努力,學會的是唯利是圖和勾心鬥角,肯定變成豺狼心性,即使暫時俯首聽命,隨時會伺機反噬。若不想有此下場,成爲他人茶餘飯後笑談,掌握四大原則至關重要:
敦勵品行:陶鑄子女謙讓品德,即使才情能力不同,匯聚良師益友,策勵學習能力,使子女能夠心胸開闊、友愛互助,各盡其智、各展所長。
適時督促:看到子女怠惰結交損友,需要提醒後患;見到揮霍放縱,需要警示節制;發現耍小聰明,需要告知後果;看到仗勢欺人,一定遏止訓誡;持續觀察成長,給予協助讚賞,發現偏差行爲,動之情理絕不姑息,才能防微杜漸。
公平對待:子女有高低強弱,同樣關懷公平對待,過度寵溺或嫌棄壓制,只會製造矛盾和仇視,最後形同陌路;掌握分寸循循善誘,不會反目作出傷心痛心的事。
態度堅定:揀擇具備優質心性和領導能力的接班者實屬必然,對於私心關愛者,不要爲了表面和諧和安撫,做出和留下無法實踐的承諾,就不會留下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窮紛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