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機構改革 不宜急躁 削足適履
產業界對工研院或資策會有不少批評聲浪,有的認政府投入資源多,但工研院回饋產業的產出少;有的批資策會與民爭利。若因此要將軟硬體二大法人機構合併,是否能達到產研合作最大效益,恐怕值得商榷。
從幾點理由分析,拆解或搬遷工研院,都得戒慎小心。其一、科技部長徐爵民先前入主工研院長後,積極推動跨領域合作,而跨領域正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機會,若搬遷或拆解工研院,跨所合作能量勢必大打折扣。
其二、竹科所以成爲科技重鎮,主因研發機構羣聚,工研院近七千人,很多來自交大清大碩博士生,有些人到工研院從事研究後,就跳槽到竹科高科技公司;而企業待累了,又重返工研院。園區與工研院早已是科技人才匯流之處,交大、清大、工研院及竹科,隱然形成科技生態鏈。
然地方政府爲留住科技人,近年在竹北打造生活機能甚佳的科技城,吸引竹科及工研院人才就地置產,竹北成科技人的生活圈。若硬要搬遷或拆解,打破新竹科技生態圈,反彈後座力勢必不小。
其三、資策會與工研院在國際聲望斐然,中國大陸近年都積極向我人才招手,加上工研院傳統爲專業院長制,若延攬一位強勢董事長執行拆解或整並,恐造成內部極大不滿,造成人才出走對岸,付出代價勢遠大於效益。
扁政府時期,曾選定烏山頭一大片土地成立工研院南分院,當時以千人規模計,但十年來人數不曾突破300人,主因距成大及市區太遠,人才進駐意願不高。南分院效益功能未能彰顯,就是政治力介入例證,殷鑑不遠,值得警惕。
資策會、工研院爲產業升級二大利器,新政府利用二大法人協助產業創新升級毋庸置喙,但功能調整應以專業取向超越政治口號,以免削足適履,未見其利先蒙其害,可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