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大陸消費恢復了嗎?
「擴大內需」一直是大陸長期的基本政策。圖爲五一假期西湖斷橋上游人如織。圖/中新社
大陸「五一」黃金週剛結束,根據官方統計:國內旅遊出遊2.95億人次,年增7.6%;國內出遊總花費1,668.9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12.7%。鄉村旅遊爲1.72億人次,年增8.9%;總收入爲518.17億,年增12.3%。…。從這些數據來看,大陸內需消費似乎已回溫。然而,有大陸學者估算,今年「五一」假期人均旅遊支出雖比去(2023)年同期增加,但每日人均消費約113元,僅爲2019年的88.5%,並不若預期。因此,本文要探討的是:大陸內需消費動能的前景究竟爲何?
■大陸經濟發展主要動力,已由出口轉向內需消費
長期以來,大陸經濟增長以投資和出口爲主,因而產生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失衡。但隨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對大陸GDP的貢獻逐漸加大:2007年最終消費對大陸GDP的貢獻首次超過投資;2008年最終消費對大陸GDP增長貢獻率爲44%。2020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擴大內需能量、強化國內市場、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雙循環」戰略後,2021年大陸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已超過6成,達到65.4%。2022、2023連兩年大陸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更是超過8成,分別爲82.9%、82.5%。2024年第一季,內需對大陸經濟增長貢獻率更達到了85.5%。從這些數字來看,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似乎已由出口轉向以內需消費爲主。
事實上,「擴大內需」一直爲大陸長期的基本政策;其目的在通過「做大做強」市場,以確保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爲了進一步增強「內循環」動能,2022年12月14日,大陸公佈了共38條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要完成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等三大任務;並指出涵蓋消費、投資、產業、外貿的擴內需八大政策方向。2022年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甚至明白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過往大陸擴內需政策 偏重投資而非消費
大陸所謂的「擴內需」包含投資和消費。過去大陸提出的「擴內需」政策,多集中在可最短時間產生效益,包含製造業、基礎建設,以及房地產爲主的投資。然而,過度偏重投資,不但造成許多不符合經濟效益、難以回收的公共建設;同時,強調供給而非需求,造成結果就是產能過剩。2008年大陸爲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提出的4兆擴內需政策,雖然刺激了經濟,但也爲今日大陸房地產的泡沫種下了遠因。
因此,爲了調整一直以來重投資、輕消費的內需政策,大陸近年來不斷提出各種舉措,以期能夠刺激民衆消費。大陸當局甚至將2024年定爲「消費促進年」,希望透過所謂「政策和活動」的雙輪驅動,順應消費新需求,發展包括數位、綠色、健康,以及有中國特色的「潮品」,增加新的消費增長點。
然而,從根本來看,由於大陸有效需求仍不足,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仍低於全球水平,且作爲消費主體的中低收入羣體在全社會收入和財富中的佔比偏低;再加上經濟下行、房地產供給過剩導致的價格下跌,致使大陸民衆對消費更爲保守。也就是說,要能擴大民衆消費,關鍵不只是民衆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要讓民衆恢復消費信心;同時,市場上能夠提供優質產品,才能讓民衆「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但這牽涉到的不只是收入分配的改革,更是產業經濟的調整,並非一蹴可幾。
■讓民衆「能消費」,將是內需消費動能增加與否關鍵
此外,已成爲大陸經濟增長主要動能的「最終消費支出」,基本上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及公共消費支出兩部分;前者爲居民個人直接購買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所花費支出,後者是政府爲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用於提供公共消費性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因此,若將居民消費支出從最終消費支出中分離出來,大陸居民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就沒有那麼高。
總的來說,如何促進民間消費,已是大陸當局的當務之急。以反映民間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去年餐飲和具保值功能的金銀珠寶呈現雙位數增長,明顯爲大陸民衆主要消費品項;今年第一季,除了餐飲之外,通訊器材類的消費則明顯增加;由此來看,大陸內需消費確有回溫跡象。但整體來說,在大陸房地產問題仍未解決、經濟仍未轉軌之際,大陸消費動能仍需要時間才能恢復。
換言之,對大陸民衆來說,在收入受到影響、就業前景未明之際,再多政策刺激都很難增加非必要性的支出。亦即,如何讓民衆「能消費」而非「敢消費、願消費」,將是大陸內需消費動能增加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