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慎防通膨「加乘效應」衝擊社會經濟

其次,再從煙火交織的璀璨跨年,以及各地景區涌現的元旦假期人潮加以觀察,更加顯示臺灣經濟已經逐漸擺脫過去兩年以來,歷經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蔓延陰霾,呈現極罕見的繁榮歡欣場景。不過,這些「現實執政績效」誇耀,卻又與此一期間,民衆在全球通膨浪潮下,因物價持續飆漲,而導致生計陷入困頓壓力之感受南轅北轍。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預估達到1.98%,雖維持在2%通膨警戒線內,但2021年4月以來,國內物價隨着全球通膨呈現快速上揚,若以4月迄今CPI計算,平均漲幅達到2.33%,跨越通膨警戒線;此外,加上物價上漲並非集中單一類別或特殊項目,而是屬於全面性、持續性現象,已經符合學理所定義之通膨。

不過,令人最爲擔憂的是,在CPI持續6個月超過2%後所形成的「預期心理」。亦即短期需求上升、廠商預期成本墊高相互作用影響之下,讓蠢蠢欲動的物價再度上漲,導致通膨呈現「加乘效果」。尤其即將來臨春節是民衆消費的高峰,極易拉擡物價走高,顯示在短期內國內物價走緩並不樂觀,此將使得許多中低所得家庭更加惶恐不安。

雖絕大多數經濟學者與智庫專家,將此波通膨關注的因素認爲,過去兩年以來歐美許多國家爲減緩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而持續推出QE政策所造成的貨幣金融通貨膨脹,卻忽略了其關鍵的「企業物價上揚」之變數所延伸的實體貨物通貨膨脹,其實是過去一年以來全球陷入通膨危機的隱性癥結。

換句或說,此波通膨來自2021年4月之後,美國港埠壅塞導致工業生產中斷與民生物價急劇膨脹,加上新冠疫情蔓延所造成的供應斷鏈及原物材料短缺拉擡成本。亦即此波全球通膨變數的根本核心,其實是來自「上游」大宗原材物料及能源的「初級資源價格」膨脹,「中游」企業交易的「移轉價格」膨脹,以及「下游」民生物資擴大供應缺口的「消費價格」膨脹貫穿之下所呈現的「綜效型態價格膨脹」現象。

誠如美國民主黨經濟策士、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時專欄中指出,目前全球通膨危機,並非政府過度支出所造成的拉動,而是反映新冠疫情,將會在一定期間內自然減緩;但是,卻又直言不諱:無法正確預估通膨現象是否「持續」,建議各國央行總裁必須掌握所面對的急迫問題,更加說明此種運輸物流失能現象,恐將短期之內難以結束。

面對未見盡頭的物價飆漲,甚至延伸成爲整體的通膨現象之下,更讓我們必須重視其對民衆的生計帶來衝擊。雖然政府透過油價電價的凍漲、部分進口貨物稅率的減免等政策工具對抗通膨,協助民衆減輕生計壓力,進而維持內需消費成長;但是卻又無法忽略,未來中油臺電在營運上,一旦因全球通膨持續蔓延,而無法因應通膨肆虐陷入虧損,其所引發的社會驚慌效應,恐將不容小覷。

畢竟,在迎接頗爲光鮮亮麗的跨年煙火與炫彩落幕後,政府與其誇耀經濟亮麗表現的喜悅,不如更加體恤民衆,尤其退休族羣、低薪階層及經濟弱勢家庭日常生計正在面對此波頗嚴苛的通膨肆虐之威脅。

在此同時,政府除了靈活利用政策工具協助業者降低成本,必須採取多重管道穩定物價相關措施,例如:加強與農、漁會之合作充分供應市場產品、活絡物流通路減少中間剝削、查緝不肖業者惡性哄擡物價等,展現打擊物價飆漲決心;此外,則是從去年超收3,000多億稅收中,提撥相當數額挹注作爲物價平準基金,擴大提供平價民生物資,藉以扶助窮苦民衆能夠在嚴寒冬天中獲致妥善的照顧,進而更加感受政府關懷民衆生計之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