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催化國際新秩序

(圖/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將4月2日訂爲「解放日」,要推出對等關稅與產業關稅,及其他懲罰性關稅,爲美國討回公道,即便引爆世界關稅大戰也在所不惜。而他又對「宣佈加徵關稅後,突然推遲執行,或將某些國家或某些產業列入豁免」的遊戲情有獨鍾,似乎很享受在世人一片驚呼聲中告訴大家: 「你們不要猜我會不會真的加徵關稅,你們猜不到的。」那種洋洋得意。

但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將經濟秩序變成了交易,不但重創國際經濟,也影響了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就像兩個棋盤,不同規則,但相互牽引。

一個例子就是美國與加拿大交惡後,加拿大和印度的關係一下有了改善。之前加拿大前總理杜魯道爲了鞏固選票,大力爭取境內錫克教徒的支持而不惜與印度交惡,雙方關係跌落谷底。現杜魯道已下臺,加印兩國又同爲美國關稅大戰的攻擊目標,同病相憐下兩國關係開始回溫。

其他如印度和中國關係改善,準備恢復航班、互派記者;中日韓三國在不久前的外長會議上決定加強合作並重啓自貿協定談判;歐盟拉攏加拿大共抗美國,都是川普發起貿易大戰後所引起的政治效應。國際經濟秩序破壞,催化了新的國際政治秩序出現。

在這個脈絡下,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的日本行就很值得觀察。赫格塞斯27日抵關島,然後依序訪問菲律賓和日本。日本是此行的重頭戲,《金融時報》問:在川普的關稅威脅之下,美日還可能是有意義的同盟嗎?分析指出,日本不是沒感受到中國的威脅,但在強化嚇阻與反應能力上有自己的步調,要考慮的是今後10年的安全模式,並據此調整國防支出,所有過早的承諾都是不成熟的。所以赫格塞斯訪問後,日本會應美國要求增加多少國防預算,大家都等着看。

同樣是因爲與美國交惡,而懷疑自己還是不是美國盟國的是歐洲。川普2月底和澤倫斯基吵架後,順勢把防衛烏克蘭的責任丟回給歐洲。歐洲的解讀則是美國的防衛承諾不可靠。尤其當川普國安團隊在社羣媒體上討論空襲葉門叛軍胡塞武裝時,對歐洲不屑的語氣被泄漏後,歐洲更不敢信任美國的支持,也更想到要強化自己的武裝。

可是歐洲在增加國防預算的問題上卻是分裂的。英法倡議要建立一個「志願者聯盟」到烏克蘭維和,但在倫敦、巴黎,高峰會議一次接一次開,志願者聯盟開成了「不情願者聯盟」,還是達成不了增加國防預算的共識。

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喊出「歐洲再武裝」的口號,被批評爲野心太大,最後降規成「備戰2030」,但那時川普已經任滿。在加強建軍以對付俄國威脅的問題上,北歐與波海小國比歐盟南方大國積極,但大聲疾呼之下仍激不起南邊國家的迴應。

顯然川普的俄烏停戰計劃尚不足以刺激歐洲的團結。那關稅大戰開打呢?歐洲會再次感到美歐關係今不如昔,而強化團結嗎?可能還是不容易。這就是歐洲一直無法成爲多極秩序中,一個有意義的「極」的原因。(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