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第10個國家級都市圈,真的來了
文|凱風
又一個國家級都市圈落地。
01
這一次,給了中部地區。
日前,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透露,《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近期正式獲國家發展改革委覆函,成爲全國第10個獲得覆函的都市圈規劃。
這意味着,中國戶籍第一大省,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級都市圈,而鄭州都市圈也成了北方已獲批的最大的國家級都市圈。
城市羣、都市圈正在成爲新一輪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但不是每一個城市羣和都市圈,都能稱爲“國家級”。
根據規劃,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羣多達19個,而都市圈更是超過30個,而如今正式躋身國家隊的不到三分之一。
是否成爲國家級,看的不是圈大圈小,而是取決於相關規劃是否獲得國家層面批覆。
以此爲標準,目前,全國只有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武漢、杭州、瀋陽、鄭州等10個都市圈先後獲批。
鄭州被官宣成了第10個國家級都市圈,那麼在此之前就已出臺相關規劃的青島何去何從?
一個月前,山東省印發《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有媒體據此表示青島都市圈成了我國首個非省會的國家級都市圈。
然而,迄今爲止,無論是國家發改委官網,還是地方公開報道,都未明確這一規劃是否獲得批覆,青島都市圈是否躋身國家隊存疑。
這種背景下,鄭州率先一步,宣稱成爲第10個國家級都市圈,未必沒有道理。
02
鄭州都市圈,到底有多大?
在國家級鄭州都市圈規劃獲得批覆之前,地方層面曾經有過多個版本的鄭州都市圈設想。
前幾年,地方版的鄭州都市圈曾多番擴容。
從最初的鄭汴一體化,擴容至“1+4”,後來又將洛陽等地納入其中,形成了“1+8”的超大都市圈。
這個大圈子包括: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許昌、漯河、新鄉、焦作、濟源。
這個圈子,將河南省一半地市都包括在內,面積多達5.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接近全省的一半,GDP總量更是佔到全省的6成左右。
更關鍵的是,河南最大的兩個城市,鄭州與洛陽,一個省會一個省域副中心,共同納入一個圈子,在國內都比較少見。
但是,這個圈子明顯過大,與最新的政策方向未必相符。
要知道,自去年開始,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收緊都市圈的審批門檻,一衆都市圈面臨前所未有的大”瘦身“。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
我國都市圈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跨越發展階段,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推動都市圈建設。同時,要依據人口經濟聯繫科學合理確定都市圈空間範圍。
關於都市圈,國家文件有着極爲嚴格的定義:
城市羣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由此不難看出,具有帶動的大城市是前提,不是每個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資格,實力一般的普通省會,連自身發展都需要扶持,遑論帶動周邊發展?
而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標誌,根據測算,1小時通勤圈的合理範圍也就50-100公里的半徑,而地域面積一般都在2萬平方公里左右。
事實上,去年年底獲批的武漢都市圈,從一開始的“1+8”的大圈子,縮減爲以“武鄂黃黃”爲中心的中等圈子。
這一次獲批的鄭州都市圈恐怕也是如此,瘦身在所難免,會否從“1+8”恢復到“1+4”的傳統格局,有待官方規劃文件最終揭曉。
屆時,洛陽都市圈會否重出江湖,與鄭州都市圈形成雙圈驅動的格局,值得關注。
03
國家級都市圈擴容到10個,爲何北上廣深還未獲批?
目前,已經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多達10個,而仍在路上的各類都市圈還有一二十個,但北上廣深一直都沒有動靜。
要知道,論都市圈的成熟度,論圈子的發達程度,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線城市。
根據澤平宏觀統計,全國共有3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但只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蘇錫常位列成熟型,絕大多數都還在培育階段。
連圈子尚處於起步階段的衆多省會都晉級國家隊,北上廣深爲何這一次慢了?
一方面,國家級都市圈,以經濟實力論高下,更不是以批覆先後論高低,而不乏政策扶持乃至均衡發展的考慮。
從目前已批覆的國家級都市圈來看,部分都市圈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由於橫跨區域過廣,有待政策率先明確,比如南京都市圈。
有的都市圈不乏政策扶持的因素,獲批都市圈對於打造強省會乃至競奪國家中心城市都有突出意義,比如福州、瀋陽等。
另一方面,一線城市經濟實力更強,輻射範圍更廣,都市圈的劃分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會倉促落地。
無論是上海大都市圈,還是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核心圈層都已相當成熟,如廣佛、深莞、滬蘇等等。
但在覈心圈層之外,一些鄰近地區是否納入其中,則存在一定爭議。比如清遠之於廣州,河源之於深圳,以及湖州等地之於上海。
同時,一線城市都市圈,發展的核心不在於虹吸,而在於輻射。
但是,如何打造更多產業飛地、如何在不同城市之間建立可行的財稅共享體系,也有待探索。
所以,一線城市未必需要都市圈加冕,何時躋身國家隊之列,並不着急。
04
圈子太多,還有意義嗎?
當都市圈越來越多,國家級的名頭到處都是,圈子不斷膨脹,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其實,任何國家級規劃,未必都能提供政策或財稅方面的直接支持,但戰略本身,就足以凸顯城市的重要性。
都市圈,對於一衆省會城市,乃至三四線城市,都有着巨大利好。
其一,都市圈,既能擴大中心城市的“勢力範圍”,也能給三四線城市帶來顯著的溢出效應。
都市圈,相當於圈定了一個城市“同城化”的勢力範圍,讓大城市得以不斷向周邊蔓延。
同時,都市圈以同城化爲目標,無論跨市地鐵建設、產業轉移乃至公共服務同城化,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推進。
都市圈內的“飛地經濟”已經蔚爲大觀。中心城市到周邊地區打造產業轉移園區,藉助財稅共享等政策,有望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
更關鍵的是,跨城地鐵、跨省城軌的存在,則爲三四線城市躋身地鐵俱樂部創造更大可能。
其二,都市圈,打破了傳統的行政邊界,不再拘泥於一省一市的範疇,跨市乃至跨省發展將會成爲常態。
最早獲批的南京都市圈就是如此,橫跨蘇皖兩市,南京得以將蕪湖、馬鞍山、宣城、滁州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徽京”之名才更加名副其實。
上海都市圈、重慶都市圈都是如此,杭州之於安徽黃山,重慶之於四川達州,都是藉助都市圈的名義完成擴張的。
其三,“強省會”模式受到挑戰,但“強都市圈”模式正在橫空出世。
目前,在多中心模式的引導下,強省會,正在遭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挑戰,有地市甚至直接向省會喊出了“一城獨大不是春”的宣言。
當強省會模式遭遇挑戰,強都市圈就成了許多中心城市擴張的主要支撐。
同時,能否成爲國家級都市圈,也是競奪其他國家戰略的重要籌碼。
無論對於打造強省會,還是競奪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都有着顯而易見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