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與野夫解密江湖 臺灣是華人秘密幫會誕生地

前臺大校長管中閔(右)與作家野夫對談江湖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龍應臺基金會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被形容爲「身上有江湖氣」的學者,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與大陸作家野夫,應龍應臺基金會之邀在臺對談「江湖」,看江湖作爲中國社會變遷的重要見證,在現代法治社會又如何面對江湖的存在。野夫引史料指出,實則華人的「秘密幫會」就誕生於臺灣。

《周處除三害》今年在大陸熱映造成話題,華人社會的《水滸傳》、《七俠五義》乃至金庸的武俠小說也都是大衆喜愛的故事題材,管中閔指出,所謂江湖有其在正規體系外的運作規範,有時候反而彌補了治理體系或民間道德約束範圍外的穩定力量。

野夫表示中華文化中,莊子最早把社會分爲廟堂與江湖,而墨子是第一位組成「地下組織」的人,雖是挑戰體制卻也遵循「扶弱抗暴」、「兼愛非攻」等規範。而秘密社會最早是在臺灣形成,即鄭成功爲反清復明來到臺灣,在沒有軍餉沒有組織的獎罰制度後,只能靠把部隊江湖化」來管理,於是成立天地會,把軍隊變成一種兄弟關係,並進而發展出洪門、青幫。

野夫也指出:「沒有幫會就沒有辛亥革命,沒有中華民國」,且包括孫中山成立興中會、黃興成立華興會,浙江的光復會等都是地下幫會,「參與的都是知識份子,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如蔡元培、秋瑾、魯迅等。」黃花崗72個烈士中,高達68個是洪門子弟,可以說從墨子以降,最初的秘密幫會,都是由民族精英所組成。

野夫指最初國民黨中從孫中山、蔣介石都來自江湖,蔣介石是青幫大老黃金榮的弟子;中共亦有很多將領是江湖人物,如朱德,賀龍、劉伯承等。他認爲共產黨深知江湖之道和可畏之處,因爲秘密會社比現代政黨的內部紀律,還要嚴格得多。

在現代社會是否江湖已死?野夫說:「江湖從來不死,因爲江湖的核心價值觀是『義』,只要有華族的地方,義依舊是值得尊重的德行,不可能把一個民族的美德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