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楊麒令:美國組裝100%完成!今年 AI 結合5G 可期待

廣達電腦執行副總經理暨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 達梭系統/提供

廣達(2382)資深副總暨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接受媒體訪問指出,川普2.0將登場,勢必會執行第一任內尚未完成的目標,所幸廣達美國客戶的最終組裝都已經100%移往美國,在美國有兩個廠,歐洲跟臺灣、泰國、中國大陸都有廠,廣達將是遊刃有餘。

2025重點:生成式AI與5G合作

楊麒令指出,臺灣供應鏈的挑戰在於規模擴大,人才資金管理上,如何因應全球化佈局,選擇對的地點避免關稅稅金,他建議中小型供應商可以等川普上任後政策明確再應變,因爲零組件供應商投資規模比系統廠小,產線挪移快速,廣達、仁寶(2324)等伺服器大廠今年不約而同開始提到邊緣運算的SLM(小AI模型),楊麒令接受民視決策者節目訪問指出,廣達2025年的重點會在生成式AI跟雲端與5G的合作上,他表示資料中心需求還在發展,而邊緣及終端領域推論需求一定會發展,但終端客戶價格敏感度也持續提高,必須提供客戶有感的產品。

楊麒令也強調,AI如何嵌入在5G系統中也是業界在思考的重要方向,由於廣達在5G投資也相當多,從軟硬體到AI都有一定角色,後續也將讓外界看到這一塊領域佈局成果。

廣達資深執行副總暨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 王鬱倫攝影

楊麒令表示,廣達跟客戶的合作持續不會終止,尤其是客戶最新的LLM或在邊緣端的SLM,以及相關的技術包括RAG(檢索增強生成)及MoE (混合專家模型)技術,在邊緣端如何做完整的架構設計,讓用戶可以輕鬆的使用AI推論功能,目前都還在慢慢收斂成形中,廣達也不會停止相關的投資。

廣達跟輝達關係密切,12年前輝達仍在消費性顯示晶片領域,想推第一臺DGX1伺服器,廣達就參與合作,協助在2015年開發出來,後來黃仁勳拿給OpenAI董事馬斯克,成爲生成式AI的濫觴,而廣達也因直供META資料中心伺服器,開創出ODM Direct的商業模式。

楊麒令倡議新生態圈

楊麒令2005年受林百里指名,從筆電部門授命轉接掌伺服器業務,這個新挑戰讓他必須快速掌握新領域知識,楊麒令其實過去名字叫楊晴華,他也透露改名原因是高速運轉忙碌多年後,2018年他突然心有靈犀,認爲該考慮把名字換掉,對自己做一個宣示:「要繼續改變,繼續追求新知」,因此改名其實是他對自己的一個承諾宣示,要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求新。

2024年開始,楊麒令開始倡議新生態圈,他指出,廣達是伺服器供應鏈最後一棒,臺灣雖產業鏈完整且強大,但晶片封測出廠後,才交到廣達手上開發成主機板及伺服器,最後變成叢集運算機房,這在生成式AI時代會面臨一些挑戰,因爲GPU耗能大,熱能變多,GB200已經1200W,一個機櫃NVL72塞入72個GPU,未來可能144或288顆,散熱的技術從電源供應器到晶片散熱的技術都得跟上。

現在伺服器晶片迭代加快,變成一年可以推出一代,他認爲若未來一個機櫃能耗達1MW,他認爲現在的供應商或許可能都無法開發支持,因此他建議應該讓前端半導體業跟後端伺服器業者可以溝通,以相同語言推進技術,「他們的晶片設計跟我們系統設計有絕對的關係!」楊麒令不僅推動廣達轉變,他也透過改變自身及倡議產業合作,藉此加速臺灣在AI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