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匯聚培育時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原標題:【光明論壇】匯聚培育時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光明論壇】

作者:張衛國(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主任、西南大學黨委書記)

日前,伴隨清華大學原創話劇《馬蘭花開》第100場公演在國家大劇院舉行,2024年“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宣傳工程”演出季正式拉開帷幕。由中國科協等共同實施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宣傳工程”項目支持青年學生創排科學家主題劇目,以校友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受科學大師的崇高精神。10餘年來,一批精品舞臺藝術作品接連涌現,在廣大師生心中厚植家國情懷,成爲文化育人的生動實踐。

作爲文化傳承創新的前沿陣地,高校承載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應自覺擔當、走在前列,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爲引領,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匯聚培育時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堅守文化立場,在價值引領中保持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着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其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在今天仍有着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和重要的時代價值。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要求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高校應發揮自身文化優勢,挖掘和闡發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給學生講清楚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引導學生充分感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文化底蘊和真理價值,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鼓勵他們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賡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在鑄魂育人中激發活力。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有堅守的定力、鼓起奮發的勇氣、煥發創造的活力。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史校情、校風學風、校園活動,無時無刻不影響着師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爲。引導學生樹立自覺自信、自立自強的文化主體意識,需要創新文化育人模式,立足教育規律和當下學生特點,因時因勢創新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以豐富的文化內容教育人、培養人、薰陶人、感染人,引導廣大青年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理認識與情感認同,增強文化育人實效。比如,深挖農學中的農耕文化、工程學中的工匠文化、醫學中的中醫文化等,依託專業課程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浸潤和滋養。再比如,依託學校校史館、博物館、特色文化場館等文化資源,搭建學校與社會、小課堂與大課堂、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文化育人“同心橋”,在學術活動、志願服務活動、節慶活動中注重營造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文化參與和創造中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創新活力。

堅持文化交融,在創新互鑑中凝聚合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我們積極學習借鑑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貫通古今、融通中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中取長補短、博採衆長、美美與共。高校是國際交流合作的前沿,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徵程上,高校要切實承擔起融通中外文化的使命,立足自身學科優勢和地域優勢,不斷拓展文化創新的國際視野,主動利用並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平臺,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打造國家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適應數字化傳播趨勢,豐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媒介載體,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自覺做文明交流互鑑的踐行者、推動者,爲推動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24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