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高通膨日子難過 韓合約工已受夠
韓國造船工藝舉世聞名,但多年以來,造船廠會透過承包商來找所需的工人。然而,這些血汗的造船工人,拿的薪資勉強只有正式員工的3分之1。更慘的是,若不幸染疫需要隔離不能上工時,也沒有薪水可以領。相較於一般員工可以安穩地坐在辦公室,不用擔心外面惡劣天候,這些工人常常得坐在卡車後面,不論天候如何來回穿梭在各大小工地。
錢少事多下,這羣韓國船塢工人終於受不了而爆發。6月時,韓國大宇造船(Daewoo Shipbuilding and Marine Engineering)約百來位非正式員工,要求加薪3成未果,便開始爲期51天罷工活動。
韓國非公司正式編制內的合約工數量,高達當地勞動力約30%,也就是在韓國2100萬受薪階級中,約有600萬非正式員工。因爲韓國通膨飆升,加上工資又不多之下,這些合約勞工的日子已快沒法過了。據悉,就算有焊接等專門技術的碼頭臨時工,其中多人都不乏有10多年資深經驗,時薪大概也僅有9,160韓元,約7美元左右。換算成月薪的話,差不多是200萬韓元,約1,500美元或更少。倘若跟2021年進入大宇造船可領年薪6700萬韓元,做類似性質工作的正式員工相比,真的差不多隻有3分之1。
之後,在韓國政府定調這場造船廠罷工沒有合法性,加上警方也進場干涉,罷工的船塢合同工人含淚簽下只有加薪4.5%同意書,遠不及訴求的30%,然後在7月終告落幕,大宇造船也因爲此罷工損失4億美元左右。
但是專家學者認爲,韓企爲提升競爭力,不惜大幅縮減人事成本,爲求加薪的抗議活動,日後恐怕有增無減。
韓國金屬工人工會(Korea Metal Workers' Union)表示,這種勞資沒有直接從屬關係的現象,在韓國企業間司空見慣。也就是合約勞方做的事情不見得少,但領的薪水以及福利一定少很多。這種外包工程的行爲,在營建業最常看見,但汽車、鋼鐵以及造船等勞力密集的韓國製造業也是蠻普遍的。
6月時,韓國大貨車司機,不管是正職還是臨時性質的都要求公司加薪,紛紛以罷駛的方式癱瘓當地主要碼頭與工廠,以宣泄不滿情緒。根據韓國官方統計,這場職業駕駛罷工事件造成至少12億美元損失,同時也凸顯新政府是站在資方那一邊的親商立場。
除了藍領階級外,韓國的白領也有類似情景發生。有韓國Google之稱的網路巨擘Naver,旗下的工會成員指出,自己每天做牛做馬,但只領到微薄薪水,因此已開始以行動表達不滿,要求自己薪資水準不能跟編制內的相差太多。不過,Naver卻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