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芯片創業公司是否應該繼續融資

國內芯片行業,剩者爲王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勝者爲王。

芯片創業近6年,每到一個時間點,都會做一次深度思考。

這些年寫過很多文章,也會覆盤總結,客觀來講我寫的文章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寫文章這件事,我不對任何人負責,只對自己創業和從事的芯片行業負責。

每個創業者,是時代的弄潮兒,都在迎合時代,滿足時代需求。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搶佔了時代的機會。

芯片創業也是,是時代給予了我們一次機會。我也假設過,還是我們這個團隊,還是同樣的資金,如果我們現在的產品是3年前出來,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不同時間點,市場競爭格局不同,機會不同。

機會是有周期的,機會也存在偶然性。曾經,光伏也是高科技,在中國很具有代表,我從網上找到一箇中國光伏大事年表:

2001年:中國光伏產業萌芽。

2003-2007年:歐美市場驅動,全球光伏市場首次爆發,中國光伏出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觸發第一次光伏產業退潮。

2009-2011年:國家補貼推動產業渡過難關。

2012年:歐美"雙反"制裁,中國光伏至暗時刻,第二次光伏產業退潮。

2012-2017年:國家推動度電補貼,進入補貼驅動時代。同時單晶路線崛起,薄膜電池icon逐漸退出。

2018年:"531"新政退補,第三次光伏產業退潮。

2019年:單晶硅PE­RC技術佔據市場主導。

2020年:中國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進入市場驅動時代。同時"雙碳"目標提出,光伏產業迎來全面爆發。

2023年:N型電池大規模量產替代元年。

2023年光伏產業鏈主材環節產能過剩情況

可以看出,一個產業興起和產業退潮大約10年,以科技爲概念,以市場爲驅動,以資本爲賦能,最後以過剩而結束。

舊的科學技術很容易過剩,新的科學技術沒有那麼容易誕生。在芯片這個領域,如果不是先進製程,如果不是先進設計和封裝,如果不是特殊工藝,中國基本上都會實現芯片國產化,國產芯片也正在進入過剩階段,能做的這幾年都會做出來,做不出來的短時間內也做不了。

很多人誇大了中國芯片市場規模,把蘋果手機等其他產品代工所需的芯片進口金額都算在自己的市場規模上,實際上是與我們無關的。如果我們不能融入全球電子市場,中國的芯片市場規模最多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隨着印度電子市場的興起,中國芯片市場規模佔比還會降低。

總結起來就是,中國的電子市場容納不下那麼多國產芯片公司,何況芯片就是一個不斷往頭部集中的行業。因此,未來中國芯片行業會往兩極發展,要麼公司往大做,要麼公司往小做,沒有中間態。

往大做的公司平臺化,往小做的公司差異化。平臺化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那些小的芯片設計公司一般都是私有企業或者幾個人的合夥企業,不會參與融資。

所以,這一波國內芯片創業公司最後只有兩個歸宿:上市或者併購(沒有參與融資的芯片公司除外)。也可以推斷出來,5年內,現有的3000多家芯片設計公司,90%以上會消失。

上面的結論是基於繼續融資讓前面的投資人退出這條路已經堵死了,要麼上市,要麼併購,已經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了。

作爲一個芯片創業者,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公司是否應該繼續融資。如果融資,就要看到上市路徑和上市時間點;如果看不到上市時間點,就要考慮後面的投資人是否願意接老股,讓前期的投資人退出;如果前期的投資人沒有機會退出,創始人和投資人之間的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創業難以繼續。如果既不能上市又不能讓前期投資人退出,那麼繼續融資是爲了什麼?只會讓創始人揹負更多的債務。

之前一些公司爲了上市,不追求經濟性,不追求投入和產出,甚至採取互聯網燒錢模式補貼市場。一旦不能上市,這些就變成了沉沒成本,除了創業者和投資人買單,沒有人會爲此買單。如果考慮到併購,那麼就要讓自己的公司和產品值錢,在投入的時候要讓資本保值增值。那些不能帶來價值的芯片不要去做,那些不能讓公司更值錢的人員不要去招聘。

到了今年,我不斷提醒自己,那些重複的很卷的芯片產品,那些沒有性能和成本競爭力的產品統統不要去做,那些爲了做銷售額並沒有利潤而投入的銷售資源也砍掉。

最後,再次表達一下個人觀點:國內芯片行業,剩者爲王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勝者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