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舉辦戰後臺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臺灣獨立聯盟主席陳南天。(遊念育攝)

前監察院長陳履安。(遊念育攝)

國史館18日上午舉辦「戰後臺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並邀請到前監察院長陳履安、臺灣獨立聯盟主席陳南天開幕致詞,本次新書發表計5種、15冊,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時表示,我們今天所做的,是我們臺灣的政府和民間,正在合力進行的回顧歷史以及展望未來的工作。

陳儀深指出,國史館出版前副總統陳誠的日記增訂版、得到陳履安先生的慷慨授權,而且在1949年國共內戰方殷、蔣中正總裁預見局勢不妙,必須準備大撤退、大遷徙的那一年,是由陳誠來臺擔任省主席,一方面推動土地改革、幣制改革,一方面也開啓長達38年的戒嚴。

包括他後來擔任行政院長的作爲,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臺灣的發展、臺灣人的禍福與苦樂影響重大,所以陳誠的日記對於重建這一段歷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所謂增訂版,新增的內容使全書篇幅由原來的78萬字增加到約100萬字,可以填補不少歷史研究的空白。

陳儀深提到,前面所謂上半年、下半年的出版內容有延續性的。海外臺灣人運動的部分上次出版的是口述史、現在出版的《臺獨聯盟史料彙編》則是關於政府檔案;上次有「義光教會」相關人物的口述史,現在則是出版政治檔案裡面有關「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部分。

陳儀深說,他個人長期以來重視口述歷史以及檔案應用的研究取徑,同時也是國史館在二十幾年前張炎憲館長時代就很重視的工作,可以說是國史館行之有年的一種政策實踐,我們相信,對戰後臺灣史研究的推動與深化,具有相當的作用。

關於《國內安全委員會檔案選編》,陳儀深指出,是國史館修纂處黃翔瑜、吳俊瑩等過去在編輯蘇東啓政治案件的時候,發現在警總以及國安局的個別角色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統合性的「國內安全委員會」的組織,就檔案而言是從國家安全局產生的專卷,本次選編是從1961年12月23日國內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開始,到1969年9月6日國內安全委員會的第一百次會議紀錄,詳細描述了蔣經國自1954年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直到1969年卸任國防部部長期間「軍特統治」的脈絡。

陳儀深指出,書中不僅記載了情治機關的重要案件與輿情分析,也呈現了重大國安政策研議的討論過程,所以我們用了一個通俗的形容叫做「順藤摸瓜」,可以某種程度掌握情治單位運作的頭緒。

至於新書《從戒嚴到解嚴史料新編》,是承繼2000年出版的《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第一冊《從戒嚴到解嚴》,收錄多項近期解密的檔案史料,其中包括蔣中正主政時期「臺灣省戒嚴令」的效力爭議與法令修正、監察院的調查糾正與臺灣省議員的提案、以及蔣經國從國防部部長任內到主政期間對戒嚴令的修訂與重申研議。

陳儀深提到,本書還收錄解嚴前爲研擬國家安全法規所進行的相關討論,這些內容在過去較少爲人所知。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臺灣從1949到1987的長期戒嚴並不是從頭到尾一個樣子,而是受到社會反應、國際壓力、內部檢討以及當權者的衡酌,而有所伸縮,總之作爲臺灣政治史的一個重要面向,「從戒嚴到解嚴」這個課題還有不少有待研究的空間。

陳儀深表示,下午要討論的《臺獨聯盟史料彙編》,不同於過去幾年國史館我們陸續出版的蘇東啓案、彭明敏師生的臺灣人民自救宣言案、廖文毅案、史明相關案件乃至美麗島事件等類型的政治案件史料彙編,臺獨聯盟是完全從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外發生的長期組織,也持續受到國安單位以及外交部系統的長期監控。

陳儀深指出,過去臺獨運動史的研究大多使用口述歷史、個人回憶爲基礎,比較缺乏從臺獨聯盟以及國民黨政府的視角觀察,如今檔案局典藏國安局、外交部等有關臺獨聯盟的檔案大量開放,卷佚浩繁,這次修纂處同仁編輯《臺灣獨立聯盟史料彙編》,依時序分門別類呈現國民黨政府如何透過內線監視臺獨聯盟,內線蒐集的情資包括盟員通訊、《臺獨》月刊,讓我們能夠看到當時聯盟相關的組織活動、政治理念及對國際的訴求。

關於《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相關案件史料彙編》,陳儀深表示,不只是攸關宗教史,而是牽涉長老教會作爲臺灣社會的一部分,如何見證戒嚴體制對言論自由、信仰自由的侵害,關於羅馬字聖經的使用、以及參加國際性的普世教協的自由受到剝奪時,教會和牧師如何勇敢爭取,並且能關照全局。

陳儀深提到,在1970年代接連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我們的呼籲》、以及《人權宣言》等三大聲明,其中不論是「兩德模式」的建議,或是主張「使臺灣成爲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可以說是走在黨外運動的前面;過程中當然引起情治機關的注意,將之視爲威脅,並採取監控與打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