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血製劑供應不足5成!食藥署拉高需求計劃:明年血漿目標17萬kg
▲國人捐血不僅是供應用血需求,分離出血漿部分會用於血液製劑,資料照。(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免疫球蛋白等血液製劑是重要的藥物,在國際上也容易短缺,一旦發生疫情或者戰爭可能就會管制出口。然而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捐血製成的血液製劑僅能滿足不到5成患者需求,仍得仰賴國外血源。食藥署日前公佈最新血液製劑預估需求,明年血漿原料需求增至17萬公斤,希望逐步提高國血血液製劑的供應占比,也強化國內醫療韌性。
爲確保血液製劑穩定供應,食藥署公告114-115 年度血液製劑預估需求計劃,內容包含血漿原料、血清白蛋白注射劑、人類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劑、第八凝血因子注射劑等,需求量都有所提升,其中血漿原料需求今年增至14萬公斤,明年再增加3萬公斤來到17萬公斤。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國血來源是來自捐血中心,由於國內尚無血液製劑工廠,因此血液基金會從96年開始起將血漿原料委託澳洲杰特貝林公司,生產國家所需的國血製劑產品,再送回國內使用。
不過國血製劑無法完全滿足國內需求,王德原指出,依據健保申報使用量及檢驗封緘量推估,免疫球蛋白、白蛋白使用都有顯著增加,又以免疫球蛋白最爲明顯。但國血製造的免疫球蛋白,去年供應量僅佔國人使用量不到5成;白蛋白只能供應不到10%,主要還是仰賴外國血源進口的血液製劑。
▲114-115年度血液製劑預估需求計劃。(圖/翻攝自食藥署網站)
食藥署已經在去年底預告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放寬捐血者年齡上限至 70 歲及放寬體重標準,預期可增加血液來源;另一方面,也重新修正國血製劑預估計算方式,王德原說,希望推動血基會依照需求量來送出更多血漿進行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等製作,供國內使用,初步先滿足佔比達5成以上,最終目標是能達到百分之百由國血供應國人使用。
臺北捐血中心企劃課課長劉俊宏表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血液製劑在全世界本來就一直都是比較缺乏的狀態,食藥署制定需求量交給血液基金會執行,民衆捐出的血液會分離爲紅血球與血漿兩類,紅血球的需求高,都會被用完,血漿則會有剩餘,可供加工製成血液製劑。
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血源爲基礎的國血製劑產品,包括免疫球蛋白( IVIG)有2張許可證 、白蛋白(Albumin)2張許可證及第八凝血因子(Factor VIII )有1 張許可證;其餘則均爲自國外輸入,由非國人血源製成之血液製劑,許可證張數分別計有 IVIG 5 張、Albumin 17張、Factor VIII 則有49張。